人民日報:政府債務,亟待“陽光監管”--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時事觀察

金海觀潮

人民日報:政府債務,亟待“陽光監管”

■ 百  合

2013年07月15日00:0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政府債務游離於監管之外,舉債、還債沒有硬性約束,就可能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借債不考慮,還債無壓力”。當務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舉債的規模和用途都要置於人大和社會監督之下

“財政的緊日子真的來了!”受經濟增速趨緩和實施結構性減稅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全國財政收入增長放緩,“錢緊”成為中央與地方財政的共同感受。

財政部有關人士分析,后幾個月制約財政收入增長的因素仍然較多,特別是8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擴大到全國,將使結構性減稅力度加大,預計全年中央財政收入增幅有可能低於7%預算目標。

財政收入放緩,但改革不能停,民生支出不能減,錢從哪裡來?政府的財政壓力不小。化解財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會不會加大融資與借債?社會的關切與擔心也很多。

審計署日前公布的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近兩年地方政府在加強債務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1年以來,36個地方政府累計償還和化解存量債務1.33萬億元,佔2010年底債務余額的39%﹔有12個地區的債務余額是減少的。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風險隱患:債務規模增長較快,部分地區和行業債務風險凸顯,有9個省會城市本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已超過100%,最高達189%。

為什麼不同地區之間反差如此之大,有的地方能夠較好地化解債務,而有的地方負債卻越來越高?這裡面,除了經濟發展水平、財政實力的差異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有效約束機制,對地方政府負債監管不夠。

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加強預算管理,把所有的財政收入都納入預算,財政收支安排須經人大批准,並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監督,促進了財政資金管理的進一步規范。然而,在不少地方政府的預算中,政府的負債情況卻沒有納入進來。比如,除了財政部代發的地方政府債券,地方政府還有哪些負債?今年政府打算借多少債?這些錢用在什麼地方?將來如何償還?等等,都沒有一個明確的交代。

政府債務游離於監管之外,舉債、還債沒有硬性約束,就可能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借債不考慮,還債無壓力”,甚至不惜負債累累大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寅吃卯糧”、一時風光的背后,是債務風險不斷累積,為經濟社會的后續發展埋下隱患。

這些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防范。當務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舉債規模和用途都要置於監督之下。同時,在對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體系中,也應把政府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評價一個領導干部是否稱職,不但要看對當地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還要考察其任期內對政府債務的把控情況。經濟發展好、債務風險小,這樣的政績才是擠掉了“水分”的實實在在的政績。

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管理,還需要對負債較高地區和行業進行深入分析,對症下藥找出解決辦法。

根據國家公路網規劃,我國將投入4.7萬億元,到2030年建成總規模約40萬公裡的國家公路網。而審計署的審計結果顯示,在地方政府債務中,高速公路、政府還貸二級公路債務規模增長較快、償債壓力大。

公路建設關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但4.7萬億元的投資也不是個小數目。這意味著,好事要辦好,不僅公路建設需要有科學規劃,建設資金也應當有周密安排,給公眾一本“明白賬”。賬目不僅要包括4.7萬億元的投資總數,還要明確這裡面政府的投入佔多少,政府要籌措這些資金需要融多少資、貸多少款,將來如何償還等。有了這些明細賬,才能夠看出政府是否做到了量入為出,公路建起來后債務包袱會不會加重,才能更好地平衡大力改善民生與防范債務風險的關系。

(《人民日報》2013年07月15日 18 版)

分享到:
(責編:楊鐵虎)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