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湘潭生--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東山”湘潭生

 
2013年07月15日21:06    來源:湖南日報    手機看新聞

湘鄉東山學校。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攝

毛澤東作《言志》的學校門房。

毛澤東作《詠蛙》詩的小石橋。

毛澤東在教室的座位。

 

現在的湘鄉東山學校,就是青年毛澤東走出韶山沖后第一個落腳點——當年的東山高等小學堂。

韶山到東山學校50裡許。

7月9日,記者又一次來到這個學校,尋覓青年毛澤東“刻”在這裡的印痕。

1

足印:門房

《言志》敲開“東山”門

原的校門保存完好,正上方懸挂著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為母校題寫的“東山學校”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發光。校門左邊的門房就是毛澤東投考學校第一道“關卡”——受到看門人的攔阻,也是他“闖關”成功見証者。那塊說明牌告訴人們:少年毛澤東1910年秋來此求學,堂長李元甫以《言志》作文考他,“此房為作《言志》的地方。”

看到這個牌子,記者想起了毛澤東來東山的“帶路人”、他表兄文運昌的回憶:記得七月初那天早餐,(他和毛澤東等)吃了一缽大蒜煮團魚,天氣炎熱,從韶山沖出發,往東南過東茅塘,出滴水洞,走石板坳,經城前鋪,到達湘鄉縣城北門外的緋紫橋時,太陽已近落山。50裡路讓他們走了一整天,晚宿縣城北正街豫昌旅社。“翌日上午,出望春門,過馬蕩渡,步上東山學堂”。毛澤東走在湘鄉縣城的石板路上,問表兄:“麼夾(為什麼)街上要墊石板頭?”文運昌回答:“這座城叫龍城,石頭就是龍鱗。”

記者也想起了有人對當時情景的回憶:“毛澤東在院門口放下行李,想找人打聽一下,要辦些什麼手續才能進去……”沒想到,看門人的回答叫毛澤東好氣惱:“這裡早就考完了”﹔“你睜眼睛看看,在我們東山學堂裡哪有穿土布衣衫、穿草鞋的?你一個土包子也想進洋學堂,笑話!”好在毛澤東與看門人吵鬧之際,堂長李元甫出來了。

毛澤東向李元甫行禮,恭敬地叫了聲“堂長先生”,接著把慕名從韶山至此的原委向他仔細說明。

李元甫轉身進門房坐下后,看了看毛澤東的儀容和打扮,看了看那擔行李,猶豫了一下說:“考期是過了,不過你要是有真才實學,那是可以考慮錄取的。”

李元甫當場出了個作文題目《言志》,然后對毛澤東說:“你先作篇文章,明早交給我。”

毛澤東看了看窗外,雖說已近黃昏,但離天黑還早,便在桌前鋪開十行箋,略加思考,揮毫作起文章來。

文運昌還回憶說:“毛澤東作完后,遞給李堂長。李堂長一看,字寫得好,文章立意高遠,不像其他考生隻談光宗耀祖和升官發財,決定破格錄取。第二天,李堂長還好不歡喜,對其他老師說:‘昨天取了個建國材’。”

2

足印:校園

到底是個“洋學堂”

進校后,毛澤東被安排在戊班學習。

學堂本是東山書院改的,幽靜美麗,怡人宜學。

而最讓毛澤東感到新鮮的是“洋”式教育。

早晨,滿滿一坪的學生整齊地排列成隊,接受堂長的訓話,就像軍隊一樣。

上午中途課間時,大家都要聚集到前廳做操,學堂平時還開設有體育課。先生講,學子們不僅要有好的學業,還要有好的體魄,以后才能更好地報效國家。

但對青年毛澤東發生深刻影響,還是課堂中的幾個第一。

他在這裡第一次上物理課。老師講授“熱脹冷縮”的原理,邊講邊用鐵圈、鐵球做實驗,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上地理課,一個天地儀讓他知道了一個“新”的世界﹔第一次上英語課——第一次接觸英語,“早上ABCD,晚上之乎者也”,毛澤東晚年還在自學“LINGENG”。而第一次上音樂課的情景讓他20多年后還記得。那位留著假辮子、曾留學日本的“假洋鬼子”肖克琳,是他們的音樂教師。“假洋鬼子”在教唱歌課時,讓大家和他一齊放聲高歌,這讓毛澤東覺得新鮮有意思。1936年他和斯諾談話時還津津樂道:“許多學生不喜歡‘假洋鬼子’,因為他的假辮。但我喜歡聽他到日本的故事。他教音樂和英文,有一個歌是日本歌,叫做《黃河大戰》。我記得當中很美的句子:

“麻雀唱歌,夜鶯跳舞﹔

春天的綠色田野,何等地可愛﹔

石榴花紅,楊柳葉青﹔

正是一幅新鮮的圖畫。”

3

足印:教室

第一次看到地圖

教室,是給青年毛澤東思想帶來重要影響的場所,其中最重要的又是歷史課。

上歷史課時,先生在黑板上挂出了大清國的版圖。第一次看到地圖的毛澤東非常興奮。可先生卻悲憤地告訴大家:“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疆域,它幅員遼闊,可是由於我們落后,列強就來宰割我們。沙皇俄國侵佔了我們那麼多的土地,英國、法國、德國等也來搶,現在日本人又來了,我們一定要發奮學習,努力讓失去了的土地再回到中國的版圖上來。”

先生還指著黑板上的地圖告訴學生:“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雖然是一個很小的島國,卻像一條貪婪的蠶,在不斷地蠶食著中國。”從老師的講課中,毛澤東還知道了中國在“甲午海戰”中慘敗於日本,也知道了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向西方學習,振興實業,走上強大之路的過程。

毛澤東陷入了沉思當中:疆域如此廣大、人口資源眾多的大清帝國竟然打不贏一個彈丸小國?

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刺激著毛澤東更加發奮讀書。學校藏書樓裡有著大量反映當時進步思想的書籍,毛澤東經常一個人躲在那裡,如飢似渴地閱讀,充實自己。在那裡,他打開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看到了帝國主義的凶殘、封建朝廷的腐敗。

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也刺激著毛澤東閱讀時政雜志的熱情,他特別喜歡閱讀梁啟超編的《新民叢報》。在這份雜志裡,他知道在他5歲那年,中國發生了一場有名的“戊戌變法”。這份雜志所刊的一系列的主張都是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毛澤東反復閱讀,並寫了大量的批語,如:“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家,憲法為人民所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制之國家,法令為君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后者,如中國數千年來盜竊得國之列朝也。”毛澤東非常痛恨腐敗的清朝政府,同情康有為、梁啟超他們,贊成他們的君主立憲思想。他急切地期望有賢能人士出來,力挽狂瀾,使國家逐步富強。

梁啟超對毛澤東產生了深刻影響,梁字任甫,號任公,毛特為自己起了“子任”的筆名,既表示自己欽佩梁,也表明以救國救民為己任。

4

足印:寢室

讀《世界英雄豪杰傳》

就在這間寢室,毛澤東讀完了《世界英雄豪杰傳》。

26年之后,毛澤東對斯諾回憶自己讀這本書的情景時說:他從中知道了拿破侖、俄國葉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靈登、格萊斯頓、盧梭、孟德斯鳩及林肯。

這本書是同學蕭三的,在當時東山學堂十分罕見,毛澤東非常渴望一閱,於是求借。而蕭三卻給毛澤東設卡——對對子,說“我這書裡講的是英雄豪杰,你聽著,上聯是,‘目旁是貴,?眼不會識貴人’,請對。”

毛澤東略一沉吟,從容答道:“請聽,‘門內有才,閉門豈能納才子。’”蕭三聽罷,感到很不好意思,低下頭來說:“請恕小弟無禮,賢兄大才,願為知己,地久天長。”

從此,蕭三與毛澤東成了好朋友,他們常在一起散步游玩、交談學習心得、評論詩文、暢談時事,誠摯相待,日后還成為革命戰友。

幾天后,毛澤東還書給蕭三,並十分感慨地說道,當今的中國太需要書中這樣的英雄豪杰了。我們應該探討一條富國強兵之道,才不至於蹈安南、朝鮮、印度的覆轍。前車之轍,后車之鑒,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要努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5

足印:石橋

讓人爭議的《詠蛙》

在“東山”,有一處石橋,這是當年毛澤東與同學們“三談”——談讀書心得,談社會問題,談國家大事的地方,也是那首至今讓人爭議的《詠蛙》的“產床”。那是8月的一天,天氣酷熱,中飯后,毛澤東與幾位先生和學友,來到石橋邊的樹陰下納涼。

突然一隻青蛙從水中跳出,蹲在便河水中的一塊大石頭上,正好被柳陰遮住,立刻吸引了大家。有位同學提議:“潤之兄文章錦繡,詩才過人,今天以蛙為題,賦詩一首如何?”眾人一致贊同。

此時的毛澤東睹物思情,也未作推辭,以手指蛙,開口便吟道:“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虫兒敢作聲。”眾人聽后一愕,相互對視半晌無言,過了一陣才回過神來,一起拍掌稱絕。

信口吟完詩的毛澤東微微頷首一笑,拱手向大家謝道:“承蒙抬愛,小弟不才,實在惶恐得很。”同學譚世瑛接口稱贊道:“潤芝兄真乃大才,早晚必成大器也!如此借物詠志之作,實乃天才,可為千古誦世之佳作也,潤芝兄的王霸之氣,非漢高祖黃巢之流所能望背。”毛澤東連連拱手稱謝。

確實,毛澤東這首詩,表現了擔當天下、舍我其誰的豪邁氣概。

6

足音:“我受的湘鄉人的教育”

“1950年毛澤東在接見周世釗、暢談“省中”讀書往事時,無限感慨地說:‘我雖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湘鄉人的教育。’”

1955年,毛澤東與同班同學譚世瑛的談話時說:“李元甫先生、賀嵐崗先生,還有你父親,都是熱心的教育家,他們是愛惜人才的!……沒有他們,我進不了東山學堂,也到不了長沙,隻怕還出不了韶山沖呢!”

在這裡,盡管他有著不痛快——“因為我不是湘鄉人……湘鄉分為上區、中區,與下區,上區的學生與下區的學生不斷地打架……在這‘戰爭’中,我總是採取中立地位,因為我不是那一區的人。結果三區的人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覺十分苦痛”,但這沒有影響他的學習與追求。

他日后在和斯諾回憶求學“東山”的往事時說道:“我在學校裡有很大進步,教員都很喜歡我,尤其是教經書的,因為我的古文作得不錯。”同學譚世瑛回憶說:“主席在東山讀書時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宋襄公論》,是我父親批改的。文章上面寫了這樣一個批語:‘視似君身有仙骨,寰觀氣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裡’,意思是器宇不凡……打這以后,主席在東山學堂名聲大振,被同學們譽為‘文章魁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等作文佳句在同學中傳抄。

毛澤東這裡最早受到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務實精神和實事求是學風的熏陶。人們都知道毛澤東對“實事求是”的學習與闡述,可一般人認為,這個“源”是毛澤東兩次在長沙岳麓書院寄讀時,講堂正門上“實事求是”匾額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據著名黨史專家夏遠生考証,其實早在“東山”讀書時,毛澤東就看到了“實事求是”的題詞。

“東山”,為毛澤東打開了一扇認知中國與世界的全新窗口。他由一個充滿抱負的少年開始向壯懷激烈的青年知識分子的轉變。

■鏈接

走向“東山”大背景

1、1893年12月26日誕生於湘潭縣韶山沖。

1893年12月,鄭觀應所著《盛世危言》出版。

2、1894年,1歲。

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中國戰敗。第二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中國被迫割讓遼東半島及所屬諸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等。

3、1898年,5歲。

從4歲開始住外婆家。這年從八舅文正瑩識字啟蒙。

“戊戌變法”失敗。

4、1899年,6歲。

中國殖民化程度加深。

5、1900年,7歲。

回到韶山,就讀於南岸私塾。啟蒙先生鄒春培。

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入京。

6、1901年,8歲。

《辛丑條約》條約簽訂。中國被迫接受各國賠償白銀四億五千萬兩、四厘息的要求。

7、1906年,13歲。

秋,轉讀井灣裡私塾(寄宿),師從毛宇居。冬,遵父命,休學歸家務農。

同盟會成立。馬克思主義著作初次傳到中國,朱執信翻譯了《共產黨宣言》。

8、1907年,14歲。

白天務農,夜晚幫父親記賬,同時自學。

9、1908年,15歲。

讀《盛世危言》和《論中國有被列強瓜分之危險》后,激起報國之志及復學求知願望,再進私塾。結交維新派人士李漱清。

10、1910年,17歲。

春,元配羅氏患病去世。又停學回家為務農、記賬。

4月,長沙“搶米風潮”爆發。組織解救要求族上積谷平?而受壓的貧苦農民毛承文。(文熱心 李光華)

分享到:
(責編:覃博雅、白真智)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