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廣西北海、欽州、南寧考察。這是7月8日,李克強來到欽州港,了解港口空箱、貨物吞吐等情況。 新華社記者馬佔成攝(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7月14日電(記者 張立佳 李春)7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就我國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作出明確判斷: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上保持平穩,主要指標仍處於年度預期的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穩中提質。但經濟環境更加錯綜復雜,有利條件與不利因素並存,經濟既有增長動力,也有下行壓力。我們認為,在這種背景下,堅定發展信心尤為重要,堅持轉型發展思路不動搖尤為重要,堅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一貫性,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尤為重要。
今年初,我國制定了全年經濟預期增長7.5%左右的目標,我們相信,中央政府對年初確定的目標不會改變,各方要堅定信心、共同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正如李克強總理所強調: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過“上限”。
為什麼年初確定7.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這主要是基於兩方面考慮:一方面,要繼續抓住機遇、促進發展,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為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提供必要條件,為轉變發展方式、調結構創造穩定環境﹔另一方面,要切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上,放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可見,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為7.5%左右既是必要的,也是適宜的。
如何完成這一目標?李克強總理多次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必須依靠經濟轉型升級才能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十分重要。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調結構能夠為經濟發展增添后勁,兩者相輔相成﹔而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則可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
面對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深層次矛盾,新一屆中央政府“標本兼治,短長相宜”的調控思路,為我們釋放了強烈的政策信號——中央政府正在用一劑劑“復方藥”、一套套“組合拳”,在一個合理的經濟區間內,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發展要讓人民滿意,讓人民受惠。這無疑是我們發展的出發點,也應該是我們發展的最終目的。加快結構調整,加快改革步伐,目的就是為了中國經濟走上轉型發展的新軌道,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新軌道。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屆政府的帶領下,面對當前形勢,隻要我們堅持依靠科學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依靠改革開放解決發展中的難題,通過結構調整推進轉型升級,就一定能夠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