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一些網絡“流行語”出自某些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之口,比如“俯臥撐”、“躲貓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某地方政府大樓被質疑過於奢華,當地政府新聞辦公室回應稱“為的是方便服務群眾,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此后卻被曝群眾“門難進”,甚至禁止拍照﹔網民吐槽到某省旅游屢次“被坑”,該省旅游局發言人回應稱“有批評聲很正常,游客永遠都是嫌價格貴的”﹔某地一公職人員被曝“赴澳門豪賭”並經証實,而當地政府曾第一時間回應稱舉報不實……
“在一些事件中,如果相關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要麼言辭怠慢、糊弄群眾,要麼言之鑿鑿、妄下定論,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政府威信會受到傷害。”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
竹立家認為,政府部門的新聞發言人承擔政府公共職能,在代表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直接交流時,其個人言論失謹失信、出現硬傷,更可能牽動敏感神經,導致矛盾激化。
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成功實踐后,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加速發展,成為政府部門發布權威聲音的重要平台。本刊記者近日採訪的多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表示,在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專項職能不可或缺,而一些部門的新聞發言人履職水平尚不能適應需求。特別是,有些政府機關“一言堂”的話語權格局,令新聞發言人面臨“難言之隱”,成為當前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面臨的一個難題。
不發言發空言亂發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突發事件的增多,公眾對於及時、准確的權威信息需求迅速增長。2003年后,我國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對健全新聞發布機制、新聞發言人制度、加強政府危機處理能力和推進政府信息公開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直接推動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建立。
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晉升、湖南省網宣辦副主任賀弘聯等多位受訪人士看來,盡管新聞發言人制度已在全國“遍地開花”,形成了基本框架,這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一些部門新聞發言人履職表現還有明顯的提升空間。
一是不發言。認為不必交代太多、說太多就可能犯錯,出現一再錯過發布有效信息時機的遺憾﹔對一些負面影響大、牽涉原則性問題的新聞報道,一味地封堵信息﹔內部聯動不順暢,對公眾質詢反應滯后。
二是發空言。偏重常規新聞發布,忽視網絡與新媒體新聞發布﹔慣於講口號性、概念性內容,缺乏核心信息。一些發言人話語體系過於陳舊,貼近性不足,有的甚至出現雷人雷語。
三是亂發言。有的對真實情況缺乏了解便匆匆表態,權威性不夠、准確性不夠﹔了解輿情的人不了解信息,了解信息的人卻不掌握輿情,容易處於被輿論“撕咬”的狀態。
受訪人士認為,一些地方新聞發言人制度懸空、相關人員被動履職,這樣會給民眾留下負面印象,對政府公信力傷害更大。
張晉升表示,“不發言”往往會造成正式傳播渠道的缺位、非正式傳播渠道的活躍,容易讓公眾產生猜測或小道消息散播﹔“發空言”缺乏重點、言之無物,“認認真真走過場”會引起媒體和公眾反感,質疑政府誠意﹔“亂發言”或前后矛盾、或蓄意隱瞞,則直接影響政府公信力和權威性。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認為,信息不完全、不真實,通常是謠言產生並傳播的“溫床”,而謠言又極易引發公眾不滿,甚至激化社會矛盾。這樣一來,新聞發言人無形中成了掩蓋真相甚至傳播謠言的“助推器”,其負面后果應引起高度重視。
“發言人”變“難言人”
本刊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政府新聞發言人的“難言”之隱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新聞發言的新聞等專業化素養需要提高。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支庭榮分析說,相當多的政府部門發言人由部門副職兼任,他們身兼公職忙於公務,沒有充裕時間提高新聞職業素養和與媒體溝通能力,在新聞發言履職時往往被詬病“居高臨下、行政命令、慣性思維、脫離群眾、越權發揮、加入個人情緒”,顯得不夠專業。
另一方面,一些新聞發言人缺乏預先預判和策劃意識,第一時間了解最真實信息、充分研判輿論走向、提前設置新聞議程、制定危機處理方式應對方案等專業流程落實程度還不夠高。
二是對網絡輿論動態研究不透。賀弘聯認為,當前政府部門新聞發言與網絡輿情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網絡給予了相關部門民眾意見的即時反饋。一個好的政府新聞發言人,不僅要隨時掌握新聞動態,還要在社會層面對新聞的態度中總結把握社會輿論動向。
“有些新聞發言人並沒有意識到,網絡並不是虛擬社會。事實証明,有些事件並不是關了電腦就沒事了,互聯網把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同時呈現,應該被政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賀弘聯說。
三是基層政府新聞發言人力量不適應需求。賀弘聯認為,近來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新聞事件呈現“從東部往西部發展、從發達城市向基層下沉”態勢,要應對輿論發言的人越來越基層化,但這些地區基本沒有專業的新聞發言人,應對能力捉襟見肘。目前,互聯網的社會動員能力與基層干部的應對能力“賽跑”,對社會輿論走向構成較大影響。
更進一步講,新聞發言人的作用發揮也受到當前干部生態的影響。“如果沒有一把手同意,發言人不敢說﹔如果真的有問題,發言人很難有底氣。”范以錦坦言。
有學者稱,從以往有些案例就可以看出政府新聞發言人的尷尬處境:既要滿足上級,又不能得罪老百姓,是“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
本刊記者採訪了解到,當前各級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在履行職責時,普遍受到行政角色影響,往往在權衡中作出無奈的現實選擇,即僅遵從部門首長的旨意,這樣很難把政府部門的公共關系維護工作真正做到位。
天津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認為,現實中一些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作用是“外圍滅火”,有時候甚至成了替部門和替部門的某個人“捂蓋子”的工具。應對突發事件時,仍存在內部消化、“家丑不可外揚”的慣性思維,對民眾的接受程度考量不足。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評議與輿論引導研究中心主任唐遠清認為,新聞發言人應當是一個部門新聞公開的重要制度,是信息公開的重要環節。但如果這個部門內部決策體系沒有形成,制度本身就難達到理想狀態。同時,新聞發言人職能也會發生異化,在考慮保住自己職務的情況下,成為部門和領導的“喉舌”。
暨南大學輿情研究中心副主任麥尚文說,現行制度安排中,新聞發言人的自由表達度不大、深陷“身份焦慮”。發言人變身“代言人”,特別是成為某種利益的“代言機器”,在一些突發事件的應對與處置中,這種代言方式遲早會“現出原形”,被輿論圍攻。
輿論引導能否“一錘定音”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當前我國社會矛盾突發性、多樣性及傳播性不斷增加,敵對勢力暗流涌動、輿情應對壓力陡增、政府公信力重塑迫在眉睫,這是政府新聞發言人面對的客觀背景。
其一,謠言傳播加速,話語權爭奪激烈。有專家梳理近年社會熱點事件滋生、傳播、發酵、平息的規律發現,政府負面傳聞有市場,涉事群體逐步擴張,輿論導向擺動頻繁。熱點事件發生時,第一時間出現政府權威聲音,老百姓才不會對謠傳先入為主、盲目接受。
張寶義認為,當前一些“操手”在網絡興風作浪,一些被歪曲的民意被惡炒,及時有效的信息發布,能“狙擊”那些以訛傳訛、添油加醋式的“內部信息”和“小道消息”,避免黨政工作陷於被動,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二,公眾意識崛起,應對能力建設滯后。復旦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方明指出,在網絡時代,政府新聞發言人不說話、說空話、說錯話的代價很大,這對當前各級政府機關發言人角色定位、履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三,提升政府形象,新聞發言人成為重要抓手。受訪專家認為,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滿足公眾知情權、引導社會輿論的有效途徑,為各項工作開展創造良好環境,維護政府形象。
針對當前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存在的問題,專家建議逐步破除一些政府部門“一言堂”的話語權現狀,著力提高從業者個人職業素養,促進政府新聞發言人形成對社會輿論引導“一錘定音”的作用。
首先要重視政府新聞發言人特殊職能。張晉升建議,將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作為衡量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參照、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關鍵要素,明確新聞發言人的職能定位,樹立其“一心為公”的職業理念。
其次,要理順體制,充分賦權。麥尚文、支庭榮等認為,在決策層應樹立信息公開觀念﹔把新聞發言人定位於一個專業隊伍而非行政隊伍,完善配套體系、充分授權,保障新聞發言人話語權。
對於提升政府新聞發言人專業化程度,竹立家建議規范新聞發言人選拔流程、制定評價標准,更加注重個人豐富經歷、全面學識、靈敏思維、現代觀念等綜合素質,並提高對新聞發言人道德和政治品質要求,選拔出了解社會和公眾期待的新聞發言人。
賀弘聯建議,加大投入提高基層政府部門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力度,對基層政府部門中心組成員以上領導干部、分管宣傳工作負責人等展開培訓,提高其公開表態能力。此外,有必要建設一支懂得網絡、能基於網絡數據判斷事實和輿情、理解社情民意的專業化新聞發言人團隊。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方問禹黃浩苑史衛燕仇逸趙仁偉李有超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