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
社會環境
價值觀多元的一代需要補“鈣”,戰斗精神培育要突出練勇氣、強血性
2013年盛夏,征兵工作在全國各地火熱展開。一些地區征兵辦的同志反映,近年來應征青年選擇服役地區和兵種部隊的“個性化”要求增多,“挑選去向”的現象比較突出,有的甚至提出如果不是“理想的去向”,寧願選擇放棄。
“升官發財請走別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這是對軍人職業的特殊要求。一個心裡隻有“個人設計”的人,是難以為國家、為民族自覺犧牲奉獻的。正因如此,練勇氣、強血性的戰斗精神培育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南京軍區第十二集團軍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發源地之一,他們結合學黨史、學軍史、學部隊戰斗史,廣泛開展“讀王杰日記、講王杰故事、記王杰格言、做王杰傳人”活動,大力培育“四股勁”,煉就陽剛之氣。一是生死面前豁得出去的拼勁,二是強敵面前硬得起來的狠勁,三是困難面前挺得過來的韌勁,四是任務面前拿得下來的?勁。
血性源於堅定的理想信念。抗美援朝戰爭,18萬“最可愛的人”長眠在異國的土地上,換來的是西方國家軍隊“不要在陸地上與中國軍隊作戰”的原則。美軍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志願軍聽到沖鋒號就奮不顧身、一往無前,他們認為志願軍官兵是“用烈性酒麻醉了的瘋子”,甚至懷疑“很可能是服用了一種特殊藥物”。他們無從體會,堅定的信仰信念是戰斗精神的靈魂,也是官兵勇氣之源。這正是一些西方國家焦慮“不怕中國軍隊現代化,就怕中國軍隊毛澤東化”的原因。
血性源於軍人的職責使命。在北京軍區組織的一次實兵對抗演習中,某裝甲團坦克駕駛員武向軍在擦拭被泥水糊住的潛望鏡時,頭上的坦克帽不小心被行軍架挂住,由於坐下太急,他的左耳朵被生生地刮了下來。此時,艙外激戰正酣,武向軍忍著劇痛,把刮掉的耳朵揣進口袋,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完成了40分鐘的演習。
血性源於對祖國的情,對人民的愛。汶川抗震救災期間,“空降兵15勇士”的奮勇一跳,震驚世人。傘兵平時跳傘的高度是800-1000米,降落傘的設計使用高度是3500米,而勇士們躍出機艙的那一刻,高度是4999米!隻有對祖國愛得深沉,把人民利益看得高於一切的人,才能在危急關頭作出非常之舉,在關鍵時刻敢於犧牲自己。
記者在廣州軍區某旅看到一本特殊的花名冊,上面詳細記錄著這支部隊組建以來在訓練中犧牲的11名烈士的姓名、籍貫和家庭住址,旅裡每年都要派人看望慰問他們的家人。
國人的敬重、社會的關愛、組織的優待、親人的理解,對官兵血性的培養至關重要。抗震救災英雄陸航團、道孚滅火15勇士,孟祥斌、陳大桂、高鐵成、沈星、謝國江……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一個個鐵血軍人,一次次感動中國,同時又讓官兵們感到從軍光榮、奉獻無悔、犧牲值得。
■時代背景
以人為本
愛兵如子與慈不掌兵並不矛盾,歸根到底,戰場上少流血才是最大的愛
某部今年新兵思想調查顯示,84%的表示入伍前“沒有想過打仗”,47%的認為“當兵是一種謀生手段”。
一些部隊領導反映,現在的青年官兵大都沒有受過大的苦累挫折,特別是獨生子女和單親家庭子女增多,大學生干部、士兵大批進入軍營,他們入伍前倍受呵護,心理相對脆弱。有的新兵身板弱、不皮實,有個別的見血就暈、一晒就倒。
有的一線帶兵人談到,近些年,基層越來越重視人文關懷。有的干部寧願戰士考核成績差一點,也不敢嚴格施訓,擔心發生訓練傷不好交代。
“嬌驕二氣重的部隊,任何時候都打不了勝仗。”率艦隊執行第十二批亞丁灣護航任務歸來的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政委翟永遠介紹說,以人為本,最根本的是確保官兵在戰場上以最小的犧牲獲取最大的勝利,用我們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愛兵如子與慈不掌兵並不矛盾,從嚴要求就是對官兵最大的愛。
愛惜戰士的生命,是帶兵人的天職。血性不是沖動、蠻干,我軍歷來強調“以正合,以奇勝”,努力做到英勇與善戰相統一、敢打與必勝相一致、敢戰與慎戰相結合。未來戰場,指揮員仍然要珍視戰士的生命,把傷亡降到最低。
今年蘆山抗震救災,成都軍區某師副師長張建就面臨這樣一次考驗。地震當晚,張建率小分隊連夜挺進寶興縣城。每到塌方路段,都是他和干部在前面探路,戰士們拉開間距,快速通過。“18個兵都是90后,最小的戰士是95年的,我必須把他們安全地帶回來。”張建回憶說。
戰斗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喊出來的,而是經過一點一滴的長期培養和艱難困苦的反復鍛煉形成的。
1996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總政治部統一制作6位英模畫像,印發全軍連以上單位懸挂張貼。這6位英模是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蘇寧,后來又增加了李向群、楊業功。8位英烈,精忠報國,為國捐軀,世人景仰,我軍楷模。從他們身上,新時代軍人找到了軍人終極問題的答案:“我是誰”“為了誰”“我該怎麼做”。
文化是精神的血脈,戰斗文化催生戰斗精神。許多部隊基層文化軍味戰味濃,營區建設戰備打仗功能強。軍事題材影視作品激勵作用不可替代。有的官兵說:每次觀看《上甘嶺》《甲午海戰》《亮劍》這些愛國主義影視劇,就熱淚盈眶,熱血沸騰,有一種“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血氣在胸中奔涌。
“三棲精兵”何祥美,是個“用子彈說話”的狙擊手。他接受考核成百上千次,次次優秀。他的軍旅格言是“要當個好兵,最舒服的日子永遠在昨天。”
“鐵甲精兵”賈元友,大漠射擊,一彈穿雙靶﹔千米之外,4彈鑽一孔﹔先后取得通信、駕駛、射擊三大坦克專業的特級資格。賈元友最喜歡說的話是:“戰場上隻有第一,第二就意味著死亡。”
一批又一批無私無畏的熱血兒女在回答、在証明:80后,90后,……新一代官兵是值得放心的,當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他們一定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毛澤東曾說過:勇敢、不怕死,是軍人最基本的素質。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每一個革命軍人都不應忘了自己的職責,哪怕倒下,也是向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