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姓社姓資”爭論畫上休止符
198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入到關鍵階段。在深圳蛇口,由改革開放而帶來的思想解放率先從深圳青年當中萌發。1月13日晚,北京師范學院教授李燕杰、中央某部調研員曲嘯、中央歌舞團演員彭清一等專家,在招商大廈與蛇口青年舉行了一場座談會。當談及“特區青年是不是淘金者”的話題時,專家和青年有了明顯的分歧。隨后,討論持續深化,逐步演繹成著名的“蛇口風波”。一場蔓延全國、波及海外的價值觀大爭論,一場現代觀念和陳舊說教的激烈碰撞在全國范圍展開了。
盡管小平同志在1984年春就肯定了深圳特區的改革開放成果,並且題字“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証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讓特區人吃了一顆定心丸。但是長久以來,關於特區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從未止息。1990年,部分中央媒體發表了一系列質疑文章,認為“市場經濟,就是取消公有制,這就是說,要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搞資本主義。”恰在這一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這給中國人帶來更大的震撼和困惑。隨之,一場關於特區“姓資”、“姓社”的詰難風起雲涌。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從深圳喊出的這句口號,為“姓資”、“姓社”的爭論畫上了休止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