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考生考完試不離開京城回家,又稱“過夏”,因為要在京城過夏天了,就在考地復習。這種在高溫時節仍給自己安排學習,又稱“夏課”。用唐人李肇《唐國史補》的說法是,“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以出,謂之夏課。”
在唐代,以夏課為代表的復讀之風特別盛行。夏課主要的作業是“寫作文”,進行詩文的創作。
需要說明的是,古代考生考完后不離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觀原因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條件好的考生有舟車乘坐,條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參加考試,路途少的耗時月余,多者數月甚至半年。不少考生甚至是在地方政府或是當地富人資助下才得以成行,所以許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呆在京城,這樣免了差旅費和旅途之苦,又有復習時間。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行卷”是怎麼回事?
唐代詩人白居易因“行卷”考中進士
在唐代,考生考完不離京,除了“夏課”復習的需要外,與另一個重要活動安排也有關系,這就是“行卷”。
所謂“行卷”就是考生拉關系,走后門。具體是這樣操作的:將自己覺得拿得出手的作品做成卷軸或裝訂成冊,送給官場權貴和學界名流,以求得這些“貴人”、“名人”的賞識,向主考官推薦自己。“行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對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於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進士,就得益於“行卷”。據《唐摭言》記載,白居易初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時,沒一點名氣,他便帶著自己的詩作,找到當時的文化名人、詩人顧況。顧況聽罷笑稱,長安什麼東西都貴啊,想居住下來可不容易,即所謂“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一說。當讀到《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時,顧況當即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白居易因顧況的美言而受到青睞。
“行卷”其實是一種作弊行為,乃科舉腐敗,但在唐朝很流行,一些考得不好或懷才不遇的學子,隻要有可能都會找門路“行卷”。
古代高考是否有“照顧分”?
宋太祖趙匡胤設“特奏名”15次考進士未中“賜本科出身”
當然,古代考生在考完試后,最重要的也是最急迫的,是等待放榜時間的到來,相當於現代的等待錄取分數線公布。
古代科舉考試也有特殊錄取、破格錄取的機制,存在“加分”、“特招”這類現象。以宋朝為例,考中者中便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區別,有點兒類似於現代高考中的“正取生”與“特招生”。
所謂“特奏名”,是宋代特殊的進士錄取機制,即解試中榜而進士屢考不中的考生,在參加若干輪的考試,且到一定年齡后,由相當於現代教育部的禮部特別登記造冊,上報朝廷,直接參加最后一輪考試,評出等第,賜予進士出身或相應官銜。
在宋代,科舉考試分為解試、省試、殿試(皇帝主持)三級。所謂“解試”,即唐代的州試,明清時的鄉試,為古代科舉考試環節中的第一級考試。唐宋時期通過解試的考生稱“貢士”,明清叫“舉人”﹔通過最后一次殿試的考生稱作“進士”,進士第一名即大家所說的“狀元”。
能通過鄉試成為貢士、舉人,也是很難的。當年,陳獨秀就沒通過鄉試。陳獨秀首次參加當地官府組織的“童子試”,雖然順利地考取到了“秀才”,但到江南貢院參加鄉試時卻名落孫山。
因為鄉試很難考過,所以各個朝代或多或少對這部分參考決心很大、“屢考屢不中”的考生有所照顧。其中,宋代的照顧辦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擁護。
據《宋史·選舉志一》記載,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太祖)於開寶三年(公元970年),“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也就是說,連續參加15次進士考試,也沒有考中的考生才有“特奏名”的機會。實際上考生要等到這種照顧,並不容易。15次考試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時間,到獲得特賜進士時,少說也到了當爺爺的花甲之年,因此時人稱這種“特奏名”為“老榜”。
因為不是正取,年紀又大,社會上對“老榜生”的評價較低。宋代張邦基《墨庄漫錄》有這麼一段記載:福建人徐遹通過“特奏名”,獲宋徽宗趙佶崇寧二年進士,參加完在御花園瓊林苑裡舉辦的“聞喜宴”后,大家騎馬挂花回住處。經過“紅燈區”時,別人的紅花都讓妓女搶走了,惟獨徐遹的花沒人要。徐遹為此傷心,在客棧房間的牆壁上題詩自嘲:“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平康過盡無人問,留得宮花醒后看。”
除了“特奏名”這種特殊照顧的情況,在古代科舉考試當然不會少了花錢“買分數”、“買錄取通知書”等腐敗現象。如在明代,進入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的“例監”,便是花錢搞到入學指標的學生。
(來源:北京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