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的探索與創新
李夢學(電影評論家)
看了我國首部革命歷史題材的3D動畫電影《沖鋒號》,十分興奮。自《阿凡達》在我國風靡之后,追夢3D高科技也成為電影的一種時尚和潮流。
以何種姿態對待高科技的挑戰?這是個值得研討的課題。但不管怎麼說,電影本身是依托科技的藝術,沒有科技就沒有電影,電影表現手段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發展,中國電影108年來在電影科技上一直是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努力學習、應用外國的先進電影科技為創造電影中國夢服務。《沖鋒號》遵循這一原則,以“沖鋒”的精神在制作具有中國特色的3D動畫電影方面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
《沖鋒號》講述了一個流浪兒在長征路上歷經艱難險阻后成長為一名號手的故事。長征故事在光影世界裡被頻頻展現,已成為紅色電影的一大亮點。這些作品集黨史認知、藝術欣賞、陶冶情操於一體,發揮其獨特的電影功能。制片方以小紅軍戰士為主角並採用3D動畫的形式加以展述,就是想做一部讓孩子們喜歡的紅色電影。如何做到形象生動、好看好玩,真正實現“寓教於樂”,對編導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影片堅持紅色電影所弘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注入多種思想元素:革命、戰爭、奮斗、勇敢、友情、奉獻等﹔應用多種藝術和科技元素:動漫、光影、聲音、造型、夸張、運動、3D等。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對內容具有反作用。影片做的是3D電影,3D自然成為影片藝術成色的動力,它的成敗直接影響影片的藝術感染力,也關系到《沖鋒號》能不能“吹響”。
編導用順序式敘事方法結構故事,故事靠血戰湘江等四個事件支撐,沒有其他復雜線索,通俗易懂,敘述流暢,節奏明快,便於兒童閱讀理解。動畫片特別是拍給孩子們看的動畫片,劇情要求相對單純,但單純並非簡單。《沖鋒號》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四五個:活潑陽光的虎子,堅定熱情的號手張大個,開朗樂觀的衛生員詩詩,風趣滑稽的瘦猴,不苟言笑、威嚴的連長,他們的性格特征和英雄行為都給我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編導對他們的成功設計豐富了相對單純的劇情,為影片增加了人文關照。從3D制作的角度看,這麼一個單純的故事恰恰為制作者提供了施展技藝的平台。3D電影一個最富有魅力的特質是它可以營造讓觀眾身臨其境的三維空間,並利用這種空間創造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運動藝術。
《沖鋒號》的制作完成,說明我們有能力制作符合自己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3D動畫電影。面對高科技,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崇拜,需要的是勇氣和科學的態度。《沖鋒號》的誕生顯示出編導不同尋常的3D思維和對紅色元素的熱愛,也顯示出編導作為一位電影人的社會責任心。《沖鋒號》可能還存在這樣那樣的遺憾之處,但它畢竟吹響了國產3D電影的沖鋒號,令人可喜。
(來源:光明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