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印度共和國(TheRepublic of India)。
【面積】約298萬平方公裡(不包括中印邊境印佔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面積居世界第7位。
【人口】12.1億(2011年),居世界第2位。有10個大民族和幾十個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裡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語言為英語和印地語。約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蘭教(13.4%)、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新德裡(New Delhi),人口1675.3萬(2011年)。
【國家元首】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2012年7月25日就任。
【重要節日】共和國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成為共和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洒紅節(Holi):每年公歷3月、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春季收獲季節的作物即將開鐮收割,冬去春來之際,因此也被稱為春節。燈節(Div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簡 況】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裡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裡。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與中國時差-2.5小時。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2世紀滅亡,小國分立。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政 治】印度獨立后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后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后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瓦杰帕伊任總理。2004年,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在左派政黨外部支持下,組成聯合政府,曼莫漢·辛格任總理。
2009年4月16日至5月13日,印度舉行第15屆人民院選舉,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以較大優勢勝出,再次組成聯合政府,曼莫漢·辛格連任總理。 2011年1月、7月,2012年10月,印度政府舉行任內三次改組,調整部分內閣部長職位。
【憲法】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議會】聯邦議會由總統和兩院組成。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議會兩院及各邦議會當選議員組成選舉團選出,任期5年,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兩院包括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聯邦院共250席,由總統指定12名具有專門學識或實際經驗的議員,和不超過238名各邦及中央直轄區的代表組成,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聯邦院每年召開4次會議。憲法規定副總統為法定的聯邦院議長。現任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哈米德·安薩裡(Hamid Ansari),2012年8月7日連任。人民院為國家主要立法機構,其主要職能為:制定法律和修改憲法﹔控制和調整聯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對聯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並有權彈劾總統。人民院共545席,其中543席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2009年選舉產生的第15屆人民院組成為:國大黨及其盟黨262席,國大黨獲206席,為第一大黨﹔印度人民黨及其盟黨157席,印度人民黨116席﹔左翼政黨及盟黨80席,其余政黨44席。現任人民院議長梅拉·庫馬爾(Meira Kumar),2009年6月3日當選。
【政府】本屆政府於2009年5月28日組成,2011年1月內閣成員進行任內第一次改組。7月進行第二次改組。2012年10月進行第三次改組。
改組后,內閣部長共33人:總理兼人事、督察和養老金部部長、計劃委員會主任、原子能和空間署署長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鐵道部長帕萬·庫馬爾·班薩爾(Pawan Kumar Bansal),財政部長帕拉尼亞潘·齊丹巴拉姆(P. Chidambaram),農業和食品加工工業部長沙拉德·帕瓦爾 (Sharad Pawar),國防部長A.K. 安東尼(A. K. Antony),內政部長蘇希爾·庫馬爾·沈德(Sushil Kumar Shinde),外交部長薩爾曼·庫爾希德(Salman Khurshid),科技和地球科學部長S. 賈伊帕爾·雷迪(S. Jaipal Reddy),衛生與家庭福利部長古拉姆·納畢·阿扎德(Ghulam Nabi Azad),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長法魯克·阿卜杜拉( Dr. Farooq Abdullah),石油和天然氣部長維拉帕·莫伊利(M. Veerappa Moily),海外印人事務部長瓦雅拉爾·拉維(Vayalar Ravi),民航部長阿吉特·辛格(Ajit Singh),勞動和就業部長馬利卡瓊·卡杰(Mallikarjun Kharge),人力資源開發部長M. M. 帕拉姆·拉舉(Dr. M.M. Pallam Raju),通信與信息技術部長卡比爾·西巴爾(Kapil Sibal),商工部、紡織部長阿南德·夏爾瑪(Anand Sharma),道路交通和公路部長C.P. 覺西(C. P. Joshi),住房和城市扶貧部長阿杰·邁肯(Ajay Maken),文化部長昌德雷什·庫馬裡·卡托齊(女)(Chandresh Kumari Katoch),航運部長G.K. 瓦山(G. K. Vasan),城市發展部長、議會事務部長卡邁爾·納特(Kamal Nath),水資源部長哈裡什·拉瓦特(Harish Rawat),社會公平和權利部長庫馬裡·賽爾賈(女)(Kumari Selja),化工和化肥部長M.K. 阿拉基裡(M. K. Alagiri),重工業和公共企業部長普拉夫爾·帕蒂爾(Praful Patel),煤炭部長什裡普拉卡什·杰斯瓦爾(Shriprakash Jaiswal),司法部長阿什瓦尼·庫馬爾(Ashwani Kumar),少數民族事務部長K.拉赫曼·汗(K. Rahman Khan),礦業部長丁夏·帕蒂爾(Dinsha J. Patel),部落事務、鄉村自治組織部長V. 基索爾·錢德拉·迪奧(V. Kishore Chandra Deo),鋼鐵部長本尼·普拉薩德·沃馬(Beni Prasad Verma),農村發展部長杰拉姆·蘭密施(Jairam Ramesh)
獨立主持部務的國務部長12人:婦女和兒童發展部國務部長克裡希納·提拉特(女)(Krishna Tirath),青體部國務部長吉坦德拉·辛格(Jitendra Singh),消費者事務、食品、公共分配國務部長K. V. 托馬斯 (Prof. K. V. Thomas),統計和項目執行部國務部長斯裡坎特·杰納(Srikant Jena),環境和森林部國務部長杰嚴提·納塔拉簡(女)(Jayanthi Natrajan),新聞和廣播國務部長瑪尼什·特瓦尼(Manish Tewari),東北地區發展部國務部長帕班·辛格·加圖瓦爾(Paban Singh Ghatowar),旅游國務部長K. 齊蘭吉維(Dr. K. Chiranjeevi),飲用水和衛生處理部國務部長巴拉特森·索蘭基(Bharatsinh Solanki),電力部國務部長J. M. 辛迪亞(Jyotiraditya Madhavrao Scindia),中小企業事務部部長K. H. 穆尼亞帕(K. H. Muniyappa),公司事務部長薩欽·皮洛特(Sachin Pilot)。
【司法機構】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現任首席法官K.G.巴拉克裡希南(K.G. Balakrishnan),2007年1月就任。總檢察長由政府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現任總檢察長瓦汗瓦提(G.E. Vahanvati),2009年6月任命。
【政黨】(1)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通常稱國大黨。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12月,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后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選舉中再次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現任主席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
(2)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據稱有初級黨員1700萬,積極黨員100萬。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1996年首次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短暫執政。1998年至2004年兩度執政。現為最大在野黨。現任主席為尼汀·加德卡裡(Nitin Gadkari)。
(3)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裡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后成立。黨員87萬,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曾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現任總書記普拉卡什·卡拉特(Prakash Karat)。
(4)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於1920年成立。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與黨內發生分歧而被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巴爾丹(A. B. Bardan)。
(最近更新時間: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