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受“堵”:公民要理性,政府多引導--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救災受“堵”:公民要理性,政府多引導

2013年04月22日08:04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社論

  對於民間參與救援的熱情,也應納入救災應急響應機制中,進行引導和規范,做到災后第一時間的科學管理。

  昨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各單位和社會團體,未經批准近期原則上暫不自行安排工作組和工作人員前往災區”。截至昨日15點,地震共造成186人死亡,21人失蹤,11393人受傷,其中968人重傷。

  蘆山地震救援進入第二天,道路擁堵成了最大的障礙,“一些傷者出不來,救援進不去”。有志願者形象地表述,“災區不缺錢也不缺物資,缺的是救命的路”。四川交通部門也已經要求,除救援之外的所有其他車輛停止進入災區,留下生命通道給醫療救援隊伍。

  這些擁堵在路上的人,有些是志願者的車,出於朴素的善念,想奔赴抗震一線,參與救援,有些則是心牽震區的家人朋友,要趕回去看看才安心。無論是善念還是親情,都有其可敬可憫之處,不能過分苛責。

  何況,災難面前,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施救,才是一個健康社會的常態。有人說,這次地震的破壞力和汶川地震不可同日而語,媒體和公眾有些“反應過度”,導致過多人涌向災區,這樣的觀點值得商榷。媒體隻要恪盡職守,遵守救災報道的倫理,就不存在所謂“過度反應”的問題。何況,災難造成的死亡和失蹤人數,已經突破200人,還有超過百萬人受災,放在任何國家,這都是一場“巨災”,值得媒體和公眾高度關注。直到現在,救援還在爭分奪秒,震區還有很多人缺乏物資,未得到妥善安置,說對災難反應過度,顯然不確。

  當然,因為現實交通條件限制,以及人員短時間大量涌入,擁堵在一定程度上延誤了救援,確有值得反省之處。事實上,自擁堵發生以來,諸多媒體和微博用戶,就在不斷提醒志願者給專業救援隊伍讓道,這是社會的自省和成熟。面對災難,除了需要主動擔當的激情和勇氣,更要遵循救災的規律和秩序,做到幫忙不添亂,這是堵在路上的人,需要反思和糾正的。

  另一方面,對於民間參與救援的熱情,也應納入救災應急響應機制中,進行引導和規范。例如,在地震發生之后及早對高速公路進行管制,控制車流,確保救援通道暢通。對於尋親的民眾,可以通過政府力量幫助尋找,對於願意自己去災區找親人的,可以免費提供巴士,統一組織前往災區,而不是任由大量尋親者駕駛私家車進入災區。對於民間救援力量進入災區,應盡量以社團為主,促進個人救援力量從分散走向集中。如此,將交通管制和社會動員納入整個救災應急響應中,做到災后第一時間的科學管理。

  相比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無論政府還是民間,救災的反應速度快了很多,這是汲取了往日的教訓,也是公民社會成長的見証。民間的互助自救,看起來往往不那麼整齊秩序,但這更多的是“成長的煩惱”,社會不必妄自菲薄,政府更要學會善待和引導。

  現在仍處於震后救援的黃金時間,一切自要以讓專業隊伍深入災區,盡可能挽救生命為第一考慮。但接下來的善后援助,還會有很多需要志願者的地方。所以,不能因為一時的道路擁堵,就挫傷志願者的積極性,而是要妥善引導,把民間力量用好。這是對救災的負責,也是對公民社會成長的應有尊重。我們也相信,出於災區秩序的維護,所有有愛心的人也會支持政府採取的措施,約束自己的行動。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責編:盛卉、仝宗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