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楊文彥)由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與福建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第23屆年會暨第2屆全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論壇”於2013年4月20-2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體制改革、創新驅動與結構調整”。會議重點研討了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知識產權優勢理論與戰略、創新型國家與科技發展戰略、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國際產業結構演進比較、中國產業結構升級與國際競爭力研究、擴大內需與經濟結構調整等問題。
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顧問劉國光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要警惕以“市場化為名”推行“私有化之實”的傾向,一定要防止“西化”、“分化”、“資本主義化”的思潮干擾我們的改革大業,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切實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不斷完善已經初步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制度,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長期堅持和完善的基本經濟制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教授結合黨的十八大報告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論述,依據不斷變動的國情和世情,提出應該從產權、分配、調節和開放這四個層面或關鍵詞來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和內涵,而且必須加強黨中央對改革的統籌領導。
在完善創新驅動理論與機制問題上,與會專家認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根本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經濟基礎,也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當前,一是要完善創新驅動內涵的研究,著力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等要素之間的相互密切關系中探討創新驅動的深刻內容﹔二是要建設和完善科技人才發展所需要的制度環境,創新型人才是開展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人才中的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我國科技人才資源的開發,就必須辦好教育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所需的人才資源提供重要支撐﹔三是要切實完善企業創新機制,通過產業政策引導創新資源的流動,建立基於企業聯盟的技術標准形成機制,鼓勵國內企業參與各種技術與標准聯盟,促進企業、產業的發展從要素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在創新驅動與產業結構升級問題上,與會專家認為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與升級是資源高效配置的內在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証。尤其是在資源能源約束日趨嚴峻和國民財富增長日趨迫切的情況下,切實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調整與優化產業結構,已成為我國經濟保持健康發展的唯一途徑。一是要注重發展科學技術並以其推動產業發展,必須堅持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並舉,以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平衡日益擴大的高低端產品價格“剪刀差”,從而改變我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長期以來所處的不利地位。二是要通過基於完整產業鏈的多環節系統的技術創新,掌握整個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的關鍵技術,才能突破國外產業鏈高端產業的封鎖,從而實現整個產業、產業鏈的升級。三是必須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在產業升級中的作用是完善制度建設,建立和保護自由和開放的思想市場。四是要大力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強化產業基地建設,搭建實體經濟發展平台,提供實體經濟的發展保障。
在創新驅動與經濟轉型發展問題上,與會專家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我們黨對歷史經驗做出的科學總結、是主動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抉擇、也是科學把握經濟周期性規律的必然要求。為此,一要推動經濟轉型發展除了要加快現代化農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外,還要強調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區域結構和要素投入結構的轉型以及社會財富分配的轉型等。二要高度強調創新戰略和技術進步,堅持自主創新與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實現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加快構建創新型城市群和產業群,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三要加快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完善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推動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企業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和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家隊伍,為民營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環境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平台。四要大力推行技術革新、節能環保,使其成為我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吉林財經大學、雲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天津財經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浙江財經大學、廣東省委黨校、甘肅省委黨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等全國15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