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王健林、牛根生、黃如論、楊瀾等人發起成立的,我國慈善領域聯合性、樞紐型社會組織——中國慈善聯合會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宣告成立。中國慈善聯合會的宗旨為:聯合慈善力量,溝通社會各方,促進行業自律,推動行業發展。
4月18日,中國慈善聯合會在北京舉行了第一次會員大會,160多名會員參加了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聯合會章程、會費收繳標准、會徽等事項,選舉產生了99名理事、31名常務理事以及名譽會長、會長、副會長、秘書長。99名理事中,慈善組織佔45%、捐贈企業和個人佔30%、社會各界人士佔15%、政府部門代表佔10%,真正體現了各界人士、各種力量的大聯合。王健林、牛根生、李本公、楊瀾、徐永光、凌文、黃如論、竇玉沛等8位在慈善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人士當選為副會長,民政部部長李立國當選為會長。國務院原副總理回良玉任中國慈善聯合會名譽會長。
李立國在成立大會上說,作為全國聯合性慈善組織,按其社會屬性,由慈善組織代表或慈善領域知名人士擔任會長為好,作為政府支持發展慈善事業的主管部門負責人,按照慈善事業多元主體構成,在慈善聯合會創立初期,經協商、選舉而擔任會長,也是一項現實可行並得到會員公認的安排。
李立國表示,作為全國慈善領域的聯合性組織,中國慈善聯合會將以推動慈善事業發展和切實服務會員為己任,不開展慈善募捐活動,不從事慈善項目運作,不充當慈善領域資源競爭主體。在這一前提下,中國慈善聯合會將著力在四個方面扮演好角色、履行好職責:一是促進會員發展與合作,二是加強政府和慈善組織聯系,三是引導慈善行業發展,四是推動慈善行業自律。
成立大會由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主持,中國慈善聯合會會員、有關政府部門、新聞媒體等參加了成立活動。會上,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楊瀾宣讀了《慈善宣言》,號召要做“廉潔的慈善”、“透明的慈善”、“參與的慈善”、“合作的慈善”、“專業的慈善”、“創新的慈善”。
附:
慈善宣言
慈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社會不斷變遷、思想不斷變革,但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慈善思想和行為,一直守護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
慈善是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無論種族、國別、宗教信仰如何,作為人最基本的情感與道德,慈善一直溫暖著世人、改變著世界,成為全世界通用的美好語言,成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永續推力。
當今中國,依然存在貧富差距,依然有大量需要幫助的人們,依然有不少公共服務的短板。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政府去努力,需要市場去調節,還需要慈善去凝聚力量、調劑余缺、疏通渠道、傳遞關愛、增進社會文明。
以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成立為起點,現代慈善事業在我國艱難起步。30多年來,慈善事業風雨兼程一路走來,有經驗,也有教訓,但不可否認,它已悄然成長,並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追求。它是踐行中國夢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國夢的應有之義。為此,我們倡議:
——要做廉潔的慈善。忠實捐贈人意願,除必要的成本支出外,把每一筆捐贈都用於需要幫助的人、用於需要做的事,建立良好的公信力。
——要做透明的慈善。堅持陽光運作,及時向社會公布善款的用途和去向,使慈善組織真正成為盛裝愛心的“玻璃口袋”。
——要做參與的慈善。倡導志願精神。參與慈善是公民的權利,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企業和團體都是慈善事業的主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人人行善、全民向善。
——要做合作的慈善。摒棄門戶之見,尊重包容彼此,加強交流協作,互通信息、共享資源,最大程度發揮行業的整體效應。
——要做專業的慈善。提高慈善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募集、管理和使用好慈善資源,提升慈善組織治理水平和運行效率。
——要做創新的慈善。勇立社會建設和制度創新的時代潮頭,適應新的技術革命,借鑒國外內先進經驗,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之路。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中國慈善事業需要理論,需要宣言,更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我們真切希望,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行動起來,用不同的方式,身體力行地參與慈善,讓生命在愛的傳遞中煥發更加絢麗的光彩。
歷屆“中華慈善獎”獲得者和每一位中國慈善聯合會會員,應當自覺帶頭踐行上述目標,通過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推動中國慈善事業不斷前行。
(來源: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