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 明 |
應關注不同群眾的個體安全需求,精心構建“群眾身邊的平安工程”,消除群眾不滿意的“最后一公裡”,讓群眾在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切實感到平安就在身邊、就在眼前
平安連著民生、連著民心。群眾看公安,主要看平安。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要求相適應,我們必須著力確保群眾的安全感同步提升,不能徘徊,更不能回落。
群眾的安全感是整體的,我們應從實際需要出發,大力加強“大平安工程”建設。注重通盤考慮、系統布局、協同聯動、整體推進,編密織牢立體化的治安防控體系。當好平安建設的主力,增進平安建設的合力,提高駕馭治安大局的能力,讓人們生活在安全、安定、安穩、安心的社會環境氣氛中,對社會安全有充分的信心和良好的預期。
群眾的安全感是具體的,我們應關注不同群眾的個體需求,精心構建“群眾身邊的平安工程”,積極適應群眾過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用更高標准與要求審視自身工作,哪怕有一分或半分的不足,也要用十分的努力改進。對事關群眾切身安全利益的見警率、接處警率、管事率、查控率等可量化指標,隻要還有上升的潛力,就要積極努力,消除群眾不滿意的“最后一公裡”。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最大多數群眾在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在與社會的直接間接交往聯系中,切實感到平安就在身邊、就在眼前,安全感一天比一天強。
群眾的安全感是動態的,我們應著眼長遠,持之以恆地抓好“可持續的平安工程”。既專注於解決當前影響群眾安全感的各種問題,回應群眾的安全期待與關注﹔又專心於抓基層、打基礎,保証平安公共產品供給的連續性、持久性,使群眾的安全感既有現實保障,又有長期依托。平安建設資源的投入使用不可能無限度,要把握好群眾需求、形勢任務需要與國家社會保障能力之間的關系。在一定階段和范圍內平安建設資源既定的情況下,要更加注重提高平安建設資源的利用效率,改進粗放式的警務模式,著力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指揮的精確化、管理的精細化、警務實戰的科技化、信息化、合成化。完成一定的目標任務,既追求效果,又講究成本,實現警務效能的優化。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公安廳廳長馬明日前在全區公安局長會議上說
本報記者 汪 波 賀 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