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雲南楚雄2月22日電 題:雲南旱區裸露河床變菜地
中新社記者 顧一航
30攝氏度高溫下的初春午后,盧玉堂抬手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在干涸的河床上繼續“開墾”自己的新“農田”。連年的干旱,使他不得不“追水而耕”。
記者22日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看到,干旱導致大量山區農田嚴重失水無法耕作,斷流的楚雄“母親河”龍川江則“變身”菜地,成為旱區農民的“新據點”。
龍川江為金沙江南岸一級支流,發源於楚雄南華,於元謀縣北部匯入金沙江。龍川江流域面積9240.7平方千米,是楚雄州政治、文化中心,因此龍川江被楚雄人譽為“母親河”。
年過半百的盧玉堂作了一輩子農民。在他的記憶裡,從前的龍川江水年年水量充沛,“水可大了,最寬的地方江面有100多米呢”。而如今,大江變溝渠。記者在江畔看到,“奄奄一息”的龍川江最寬處不過十米,隻剩一股細流時斷時續,江底石頭清晰可見。
干涸的江水使龍川江寬闊的河床完全裸露出來,成為一片綿延數公裡的“菜園”。像盧玉堂一樣,追水而耕的旱區農民在河床裡種上大片的西紅柿、毛豆、油麥菜和牧草。一些淺灘上則長滿雜草,成為牧民的放羊地。
“沒辦法。高溫、沒雨,山上的田地已經種不下庄稼了。水再小,起碼這裡還有水。”盧玉堂告訴記者:“4年前大旱,那時候起每到旱季龍川江就會斷流,農民開始過來種地。但雨季一漲水,一些墾好的地還會被沖走。”
“知道會被沖走,為什麼還要種?”記者問。
“種一季,總比沒法種要好。”盧玉堂答。
然而,天一年接著一年旱,水一年不如一年多。“如今這兩年,沒再漲水了。”盧玉堂抹抹臉上的汗,說不清自己是喜還是憂。
記者離開時,盧玉堂還在接著“開墾”自己的新“農田”。他用釘錘將干河床底的石頭鑿開,圍圈堆砌成田埂,“然后往中間填上沙土,就可以種菜了”。
如今,盧玉堂在河床中已經“擁有”半畝地。“今年種西紅柿,收入了4000元。”盧玉堂說,旱怕了的他,對這樣的結果已經很滿足。(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