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稱部分扶貧項目偏離農民需求成產業扶貧軟肋--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學者稱部分扶貧項目偏離農民需求成產業扶貧軟肋

2013年02月22日13:30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扶貧項目應由受益者參與決策”

  學者分析,部分扶貧項目偏離農民需求成為產業扶貧“軟肋”﹔有效方式應投資教育、健康等人力資本

  對話動機

  長期以來,中國的扶貧以“開發式扶貧”為主導,強調區域性瞄准。

  上世紀80年代,提出貧困縣的概念,后來認為縣的范圍太大,瞄准的單位縮減到貧困村,目前在新綱要中劃分片區進行扶貧。同時,對於扶貧資源的瞄准機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考慮怎樣真正惠及最窮的一部分人,注重群體瞄准。

  昨日,針對“開發式扶貧”的利與弊,三名學者各抒己見。

  1變化

  由溫飽到“兩不愁三保障”

  新京報:如何看待我國幾十年來的扶貧戰略?

  汪三貴:關於中國這些年的扶貧效果,有一個系統評估,其中也有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基本的判斷和結論是,這些年的扶貧是有效果的,扶貧投資有相當的回報,基本能達到10%以上。

  另外,貧困地區的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和鄰近區域相比,增長更快,高於平均水平,當地基礎設施變化也更快。

  錢沒有白扔,還有相當回報,推動了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在於,可能最窮的貧困人口,沒有從扶貧政策中得到平等收益。近20多年的開發式扶貧促進了貧困地區發展,但在貧困地區內部,有更多收益還是條件相對比較好的貧困人口。

  新京報:這幾十年,具體的扶貧方式有怎樣的變化?

  吳國寶:在過去的10年,我們的開發性扶貧工作主要有5個重點:分別是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科技扶貧、異地扶貧等。

  如今的扶貧方式,強調綜合扶貧:扶貧目標由解決溫飽,到“兩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教育、醫療、住房有保障,改善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實現貧困地區收入的更快增長﹔扶貧方式由開發式扶貧轉向開發性扶貧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銜接,由政府扶貧為主轉向政府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有機結合。

  2利弊

  政府主導過度 效率會不高

  新京報:中國的扶貧開發一直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這種模式有哪些利弊?

  杜曉山:扶貧的資金,扶持的方向目標,是否能落到實處,是否能得到效益,恐怕是一個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比如:調研過程中,也會看到窮人沒有真正得到實惠,扶貧資金被有權勢的富人有意無意地侵佔,甚至被挪用等。

  汪三貴:政府是各項扶貧政策的制定者,扶貧的資金和大量投入,也是政府來籌集,很多扶貧項目的執行和實施也是地方政府在做。但在實施層級方面,政府容易主導過度,可能導致扶貧效率不高,扶貧沒有起到真正作用。

  新京報:一些貧困地區,因為領導人的關注和到訪,形成一種爆發式扶貧,扶貧項目紛紛上馬,這種現象是否與政府主導的模式有關聯?

  吳國寶:舉個例子,中國長期存在對口幫扶,一個省裡,如果是省委書記對口幫扶的扶貧點,好處會比其他地方多好多倍。其背后,是偶發性因素、政治因素在扶貧資源的配置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一個地方短期內得到的扶貧資源有多少,怎麼用,誰來監管,這些都是我國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3原因

  產業扶貧失敗 把握市場不准

  新京報:一種狀況是,由政府推動的一些產業化扶貧項目不符合當地實際,半途而廢,不僅造成扶貧資金浪費,還加重了貧困農戶的債務負擔,如何解決?

  汪三貴:產業扶貧的失敗,是因為政府決策不是為農民需求考慮,而政府也沒有辦法把握市場。在上個10年的扶貧工作中,我們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參與式扶貧是很細致的工作,政府主導下的參與式扶貧,並不符合現實。

  扶貧應該由村民自己組織起來,參與到項目的選擇、決策、監督中去,他們有這樣的能力,但缺乏組織。農民需要自己組織起來,還需要外部的推動者和協調。

  杜曉山:這是缺乏前期的評估,所以,扶貧純粹由政府部門來做不行,一個扶貧項目上報,由政府評審通過后,進行資金撥付,同時還需要有社會組織、公民組織、受益者本身來參與執行和監督,另外還要有社會的監督,專家、媒體等監督。

  新京報:之前注意到,有貧困縣曾發生過專項扶貧資金被挪用,發展當地支柱產業的狀況,該如何避免?關於扶貧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具體的監督方式又有哪些?

  吳國寶:我國對扶貧資金分配和使用的監督,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來自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管,財政部牽頭建立了財政扶貧資金信息管理系統,對扶貧資金的撥付、使用,中央可以監督到縣一級﹔二是由審計部門進行的審計﹔三是包括媒體在內的社會監督。但是獨立的、專業性的監督不夠,需要加強。

  汪三貴:從貧困縣的角度來講,(發展支柱產業)這樣的決策沒有問題。作為一個貧困縣的政府,財政收入和GDP的增長,是它做一些決策的動機。但長遠來看,並不是解決貧困的途徑。扶貧不應只是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長,而是解決多維度的貧困。

  4理想模式

  政府提供資金 專業機構負責管理

  新京報:進入下一個10年,有沒有一些新的扶貧方式值得注意?

  汪三貴:現在來看,最有效的方式是投資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最核心的部分是教育和健康,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提高之后,最有效的扶貧方式,就是讓窮人參與到市場中去。

  另外,目前貧困標准的核心是以收入為評價標准。但從全世界研究趨勢來看,貧困通常是多維貧困,貧困不僅是收入低、消費低,不能受教育,身體健康差等都是貧困。今后扶貧應從多維度來看,需要的措施和時間跨度也不一樣,短期和長期扶貧結合。

  最后,政府部門的各項決策出台前,應具備一個貧困視角。比如撤點並校政策,雖然是集中教育資源優質辦學,但對於貧困人口來說,受教育的機會比提高教育質量重要得多。所以,扶貧也要形成多部門聯動。

  吳國寶:中國應該採取綜合的扶貧思路,一方面改善政府扶貧的效率、方法,並將重點放在改善窮人進入市場的機會和能力上面﹔另一方面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再分配的方式減緩貧困﹔同時試驗擴大社會組織在扶貧中發揮更大作用的有效方式。

  杜曉山:從長遠來看,中國扶貧的最理想模式是政府提供扶貧資金,而資金的傳遞和管理應主要由農民自己的組織和專業性的民間機構來負責。這也是世界其他地區成功扶貧的方式。

  我國的第三部門很弱,雖然在不斷孕育發展,但總的來說,不是特別有力,而且本身素質和能力也有限,規模也有限,還需長遠發展。(記者 朱柳笛)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