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科智訊首席經濟學家李揚
人民網北京2月22日電 (記者楊文彥)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科智訊首席經濟學家李揚,在2013年中國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指出,全球危機正在繼續深化,中國將面對嚴峻的國際環境,應對危局更須苦練內功。
李揚指出,全球危機繼續深化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舊患未除。導致危機的各類深刻根源,如儲蓄率過低、消費和福利過高、財政赤字率過高、政府債務率過高、杠杆化過度、產業空心化和服務業過度發展等等,至今基本未有改變,有些甚至漸趨惡化﹔第二,新憂又至。在治理危機的過程中,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均啟用了多項“非常規”政策,這些政策或許避免了猝發的危機產生多米諾骨牌死亡效應,但也產生了貨幣供應泛濫、政府債台進一步高筑、市場紀律鬆懈、社會動蕩愈演愈烈的巨大副作用。
如今,危機的長期性再獲國際社會確認。剛剛結束的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公報認為:“全球經濟表現疲弱,源於政策不確定性、私人去杠杆化、財政拖累、信貸中介受損以及全球需求再平衡不完全。” 發達經濟體將在高債務、高失業、低增長和低投資的所謂“新常態”中步履蹣跚。歐債危機、美國財政及債務危機、日本的經濟和政府債務危機都將長期持續,致使全球流動性過剩、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緣局勢日趨緊張。
近年來,全世界的貨幣當局都在印鈔票“放水”:美聯儲4次數量寬鬆在前,歐洲央行啟動最后貸款人機制隨后,安倍政府立足未穩,日本央行便在其脅迫下,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使日元對美元匯價下降7%,對一攬子貨幣匯價更急降20%,中國自2009年推出4萬億投資以來一直受困於貨幣信貸供給過多,再加上密如蛛網的各國央行間的貨幣互換,這個世界實際上已經處在貨幣泛濫的洪水之中,但各國政府依然熱衷於放水,大有“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之勢。這些事實說明,新的貨幣戰爭事實上已經開始。不過是用新的形式,籍新的借口而已。
李揚說,從上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發展將長期面對不利的國際環境﹔出口將難以較快增長,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維持在低水平﹔外匯儲備的價值將縮水,但我們幾無防范手段。
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李揚表示,我們可以從三方面著手,減小危機對我國的影響:第一,正如經濟工作會的安排: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簡言之,練好內功是應對危局的治本之道﹔第二,努力加速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逐步減少對現有儲備貨幣的依賴﹔最后,以更為有利的方式“擺布”我國的外匯儲備,以期減少外匯儲備的損失,逐步增加我們的“防衛能力”。
會場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