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軍醫代四林交流到沈陽軍區雷鋒生前所在團,一見面,團領導就送他一份特殊禮物,一本《續寫雷鋒日記本》。此后,他與“雷鋒團”的官兵一樣,每天續寫雷鋒日記,以此激勵自己爭做雷鋒傳人。
50年來,一茬茬兒“雷鋒團”官兵自發地續寫著“雷鋒日記”,他們寫下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也寫下了一曲崇德向善的頌歌。
服務社會有了新本領
“續寫雷鋒日記本”印刷精美,第一頁印有雷鋒參軍后的首篇日記,第二頁是雷鋒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日記,官兵們接著雷鋒最后一篇日記開始寫。
翻開舟橋連一班班長於剛的日記,裡面有這樣一段文字:“2012年7月16日晚,連續暴雨使大火房水庫洪水暴漲,夜裡,大堤下面突然出現管涌。”
“如果不派人潛入水下找到漏點,及時封堵,水庫隨時可能有決壩垮塌的危險!”於剛說。
情況危急,於剛帶領兩名戰士穿戴好潛水員裝備,潛入渾濁的洪水中。凶猛的洪水翻滾著,水下暗流涌動,污濁的浪花拍擊著堤壩,岸上人們的心一直揪著。
漫長的19分鐘后,舟橋連的3個“蛙人”在水下5米深處,找到了管涌的准確位置,堵上了管涌。
“沒有本事學不了雷鋒。”於剛在日記中寫道。為增加雷鋒傳人服務社會的新本領,“雷鋒團”每年都請某特種大隊的“蛙人”當教練,培養了一批像於剛這樣藝高膽大的“蛙人”。
二營教導員奚春寶的日記裡記錄著這樣一件事:去年7月初,他回老家探親,聽說一個軍需倉庫在建筑施工時發現地下有廢舊炮彈,但制式航彈探測器探測深度淺,民用的金屬探測器雖可深探,卻又無人會操作。
奚春寶主動請纓。經團黨委請示上級批准,讓他帶地爆分隊的7名戰士上陣。結果,僅用半天時間,就在6000多平方米范圍內,探測出9個彈種82枚廢舊彈藥,徹底清除了深埋在施工場地下的廢舊彈藥。
有人好奇,一個政工干部,怎麼會專業排爆?奚春寶憨憨一笑說:“沒別的,就是工作之余,多練一招兒,多學一手。”
“既要做好人,更要做有本事的能人。”團黨委提出。如今,“雷鋒團”下士以上的士官,95%都實現了一專多能。服役5年以上的官兵,43%都掌握了一至兩種服務社會的新本領。
這些新本領也推動了部隊作戰能力的提高,去年以來,該團98%以上的裝備更新換代,僅僅一年多,就全部形成作戰能力。
奉獻愛心有了新理念
“一滴水雖然微不足道,但成千上萬個一滴水就能匯聚起巨大的能量!”參加完連隊的“一滴水”活動,舟橋連上士劉召章在日記中寫道。
連隊開展“一滴水”活動后,每當兜裡有零錢,有時5角,有時1元,劉召章都習慣性地掏出來,投放到連隊的“愛心箱”裡。
去年中秋節,劉召章與連隊官兵去駐地慰問。他花16元給孤兒院的一個小朋友買了個書包,又花12元給敬老院的一個孤寡老人買了一大包衛生紙。
28元做了兩件好事,老人和孩子很開心,劉召章自己也很快樂。
在雷鋒團,類似“一滴水”的活動還有不少,比如“大手拉小手”、“愛心‘1+1’”等。“力所能及學雷鋒,是我們團學雷鋒的新理念。”團政委呂新勝說。
劉召章說:“力所能及學雷鋒,人人學得很輕鬆。”
在地爆連下士賈德建的日記裡,記錄著他的故事。去年7月13日,央視播出了“最美校長”陳萬霞“上課當老師,下課當媽媽”,創辦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的報道,賈德建看后非常感動。
思來想去,他決定為那些留守兒童做點事。賈德建找到這所小學的地址,買了5本《雷鋒全集》,又從雷鋒紀念館要來200枚雷鋒紀念像章,一同寄了過去。
在“雷鋒團”官兵的日記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感人的故事。修理連士官榮鵬光,孩子生病花了3萬多元。可得知身患白血病的女孩張雨晴缺少醫藥費時,他決定每月從工資中拿出50元,讓小雨晴增加營養。
捐贈數額不多,但這是榮鵬光的心意,他說:“如果幫助別人成了自己的負擔,那樣的學雷鋒也學不長。”
在“雷鋒團”官兵的日記中,找不到規定捐款硬性指標的例子。這或許就是該團數十年學雷鋒活動有聲有色、經久不衰的奧秘所在。
播撒“火種”有了新領域
在“雷鋒團”前任政委王洪剛的日記裡,記錄著他兩進北京大學的故事。
2012年3月5日,聽說北京大學同意與“雷鋒團”建立學雷鋒共建共育關系,還專門來函邀請團領導去北大簽約,王洪剛興奮得一夜沒合眼。這一天的日記,他足足記了3頁。
坐了10多個小時火車,第二天一早,王洪剛就推開了北大團委書記葉靜漪辦公室的門,他們簽署了《關於建立學雷鋒共建共育關系協議》。自此,“雷鋒團”成為北京大學首個軍隊系統的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令我終生難忘的是,時隔19天,我再次來到了北大!”王洪剛的日記中寫道。這一天,他帶著雷鋒團先進事跡報告團一行9人,走進燕園,為北大師生作了專場報告。最后,還與師生代表就“常態化學雷鋒活動的開展”這一話題展開了座談。
2012年12月22日,“雷鋒團”政委呂新勝帶著“重走雷鋒路”小分隊,來到北京大學,向師生展出了流動雷鋒紀念館,並與北大師生學雷鋒積極分子一同向農民工子弟學校貧困學生獻愛心。
也是在2012年,北大師生代表三次走進“雷鋒團”,在雷鋒雕像前駐足、瞻仰,走進“雷鋒班”座談交流,並參觀雷鋒紀念館,師生們以此為主題,寫下130多篇博客文章。
在北大校園裡,數十個學雷鋒小組涌現出來,大學生們在校期間踴躍報名參加志願活動,假期返鄉后主動為孤寡老人打掃衛生,農忙時節幫助老鄉搶收庄稼。
“全社會涌動的學雷鋒熱潮,是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精神財富。作為雷鋒的傳人,我們要讓這筆財富不斷增值。”“雷鋒團”團長蔡永革在日記本扉頁上寫下這段話。
去年11月初,“雷鋒團”與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建立了共建共育關系。前不久,應“雷鋒團”的邀請,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組織武漢、上海、廣州等分公司36名青年代表來到“雷鋒團”,祭掃雷鋒墓,參觀雷鋒紀念館、雷鋒班、雷鋒鋪,還圍繞“傳承雷鋒精神、共話青春使命”主題與官兵進行座談交流。
3天時間裡,36名青年代表在“雷鋒團”贈送給他們的《續寫雷鋒日記本》上寫下了100多篇學雷鋒日記。
“雷鋒微博在互聯網上開通了!”第25任雷鋒班班長畢萬昌在日記中記錄。“雷鋒”微博開通不足8個月,就擁有了160多萬“粉絲”。這些“粉絲”還有一個昵稱——“蜂蜜”。
在雷鋒團蹲點調研后,某集團軍政委劉念光感慨:“續寫的是日記,更是精神﹔留下的是美德,更是希望。有形的文字凝鑄起無形的豐碑,讓真善美的靈魂成為人心所向。‘雷鋒團’在傳播雷鋒精神方面,走在了全社會前列!”
本報北京2月2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