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政府機關“門難進”調查:“門將”強悍把關--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

基層政府機關“門難進”調查:“門將”強悍把關

2013年02月19日10:11    來源:半月談    手機看新聞

“衙門作風”最當改

“衙門作風”最當改

  基層政府機關“門難進”現象調查

  編者按 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已經發布一段時間,各級政府正在認真落實。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基層政府機關“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的現象依然存在,拉開了政府與群眾的距離。對於這些政府機關來說,改作風當從“改門風”開始!

  市民中心,市民難進

  長三角某地的政府大樓取了一個親民的名字——新市民中心,但去過這裡的群眾卻大倒苦水:“市民中心,遠非市民進得去的地方。”

  一位媒體記者到此採訪,深有感觸——

  進了大樓,畢恭畢敬地出示介紹信、身份証、記者証、駕駛証、工作証,不行﹔主動要求填寫會客登記表,不行﹔請求保安致電被訪者確認,被拒……

  最終苦等半個多小時,直到被訪單位工作人員下樓“帶人”。然后是層層刷卡:進閘機刷卡、進門刷卡、乘電梯刷卡……

  “真不知道這市民中心的門,有多少普通市民進得來?”這位記者不禁心生感慨。

  “都說人民政府是人民的,人民是主人,可去政府辦事才知道主人的待遇是什麼:登記、出示証件、被居高臨下地盤問……能進去那是萬幸﹔沒人接的話進不去是常事。”沿海某市一名教師說。

  企業與政府機關打交道最多,在門口軟磨硬泡求進門,對不少企業人員來說一點也不陌生。

  一位企業辦事員向記者抱怨:“頭天知道要到政府辦事,早上出門前就要把自己打扮得體面一點,雖然不抽煙,也要准備好香煙放在手邊﹔進門遇到保安前,先深呼吸3秒鐘,告訴自己:耐心一點、大方一點、嘴巴甜一點!”

  很多群眾反映,如今不少地方政府機關不僅“門難進”,且其氣勢雄偉的政府“新院”往往位居城市邊緣,交通十分不便,沒有私家車的老百姓跑一趟累得腰酸背疼。還有的政府機構,“非本院車輛”不僅不能進院門,院門外還是禁停區,附近也沒有臨時停車場,外來車輛稍事停留輕則要被呵斥,重則面臨抄牌罰款。

  “門將”把關,衙門難進

  俗話說,一世不見官,是個老福人。對許多老百姓而言,到政府機關辦事,本就懷有畏難情緒,若再遇到強悍的“門將”,可謂難上加難。

  因沒有享受到失地農民的相關優惠政策,農民吳某到縣政府“反映問題”,保安見其披著舊棉袍、推著自行車,以“政府隻管大事,不管小事”為由,拒絕讓其入內,無論老吳如何哀求都沒用。“最終,我隻好悵然地望了望那幢高樓,騎著破車離開。”老吳說。

  其實,“門將”強悍的原因耐人尋味。

  蘇北某縣政府的一個門衛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去年有一家人因醫療糾紛到縣衛生局上訪,我一時心軟把他們放了進去,結果這家人在機關大樓裡大哭大鬧,縣領導臉上挂不住,險些讓我走人。后來我好說歹說,做了檢討、寫了檢查、扣了一個月工資,才算保住飯碗。從此以后,我再也不敢隨便放人進來了。”

  很多類似的經歷,讓“不隨便放進任何一個可能給領導添麻煩的人”成了門衛們在工作中默守的一條“通則”。

  蘇中某地級市政府一門衛坦言:“我們就是普通群眾能否進入政府大門的‘過濾器’——那些在我們眼中可以為領導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順利進門,而那些可能給領導添堵、添亂的平頭百姓絕不能想進就進。”

  各級地方政府本應直面群眾處理公共事務,但人民政府的大門不讓人民進,這是顯而易見的悖論。

  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副教授邵曉瑩認為,有些“衙門”之所以難進,是因為個別單位、個別人對“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認識不到位,由此影響了政府為民服務的整體形象。“對此,應進一步強化機關工作作風,強化為民服務意識,強化公職人員素質。發現工作人員態度蠻橫的,要嚴加懲處。”

  分析人士認為,一門之隔凸顯基層政府信心不足。“為什麼要在人民和政府之間架起這道‘大門’?說到底是不自信,是工作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不敢直面群眾,怕群眾當面揭短﹔是面對群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時,不能迅速拿出化解措施,缺乏應對突發問題的能力。”

  人民政府的大門應該向人民敞開,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是民主和文明的體現。政府機關應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情系人民,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特別是在人民群眾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勇敢地通過“改門風”來實現轉作風,為群眾排憂解難,隻有如此,人民政府才能不辱“人民”二字。(記者 劉巍巍 蘇曉洲)

(來源:半月談)

分享到: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