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節慶“瘦身”年味會不會變淡?
沒有紅地毯、氣球拱門和領導講話,隻有群眾自編自演的情景劇、民俗表演和愛心捐贈——有著600年歷史的淮安清江浦廟會以朴素低調的形式亮相。
廟會組織者、清浦區旅游局局長靳鶴奇介紹,往年辦廟會,大型花燈、花車巡游等活動動輒要花100多萬,今年隻用了普通的紅燈籠、紅辣椒營造年味,僅花了幾萬元錢。
參加廟會的張大爺說,今年的花燈的確不如往年高級,現場也比往年冷清。“老百姓嘛,當然更喜歡熱鬧、喜歡大場面,感覺年味好像更足一點。不過,如果省下錢都用於改善民生也是件好事。”
記者在江蘇多地採訪發現,往年長長的節慶活動清單幾乎都遭遇“腰斬”。“今年春節,揚州的文化節慶活動起碼縮減三分之一以上,成本更是降了不少。”揚州市委宣傳部相關人士說。
文化節慶活動縮減,會不會影響了年味?不少人跟張大爺有同樣的困惑。網民sugeray說,除夕夜“文化大餐”拼的就是明星陣容、節目創意、舞美效果,偷工減料豈不是糊弄觀眾?而且省下來的錢是否真的用於民生,誰來監督呢?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文藝是精神享受,除了感官視覺刺激,更需要通過內容創意和形式創新贏得喝彩。
江蘇教師李劭強認為,許多電視節目制作人都認為明星是收視的保証。但必須看到,比拼明星、花巨資營造華麗舞台效果的背后,是藝術創意的不足。作為精神產品,娛樂節目應該通過更加自由和巧妙的創作,令受眾感受到愉悅和快樂。“事實上,很多人已經開始厭倦幾張熟臉來回表演拿手的那幾下子。對於這類節目,人們隻有一種應對——換台。”
宜興公務員瞿駿說,真正的“文化節儉”應該是把演出送至基層、社區,我們不需要大明星,要的只是節日的歡樂氣氛。電視看一年了,也該給大家體驗一回現場演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