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神器”難產
最好的頂層設計就是立法
當官員財產公示的政治准備、輿論准備、社會心理准備都逐步到位時,剩下的就是頂層設計和現實操作中要遭遇的阻力。
2012年末,一則45個大中城市出現拋售豪華住宅、別墅等新動向的消息擴散開來,又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詞“政府資源房”出現。
“他們聽到了風聲和信號。”一位具有多年經驗的房產經紀人說,這些拋售“政府資源房”的業主都和政府公務員打斷骨頭連著筋,若不是“上面有精神”,他們是不會拋售這些優質房源的。
經濟學家華生說,最跑不掉的財產就是房產。“如果我們的系統真要查,任何一個人在全國有多少套房子那是幾分鐘的事情。”
但現實是,被視為“反腐神器”的個人住房信息聯網40城市名單至今石沉大海。通過這一系統可以查詢到公民名下擁有的住房數量、地址、面積等信息,今年,住建部表示要將這個系統聯網到500個地級城市。
事實上,這個聯網工程已經被地方一拖再拖,住建部官員一再被地方官員頻繁問道:“這個系統究竟是用來干什麼的?”
相反,在民間,“多套房反腐”轟轟烈烈,“房叔”“房媳”“房姐”的房產信息通過網絡一個個被挖出來,這與個人住房信息聯網拖了一年半還未連上的遲緩低效形成鮮明對比。
現實操作的難題不止於此。“房姐”龔愛愛事件暴露了我國現有最嚴密的戶口登記制度存在漏洞,這對醞釀中的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無異於釜底抽薪。
在媒體,新一輪熱點開始討論官員財產公開的細節操作問題,港式、美式、拉美、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制度被一一盤點。在探討哪一單“藥方”適合中國時,一種深深的擔憂也流露出來:究竟怎樣的頂層設計才不致使官員財產公示流於形式?這正是中國的官場頑疾。
表示要在春節后進行官員財產公開的廣東始興縣的操作流程被“解構”:“又是縣級地方、又是內部公開、又是科級干部,這種公示沒意思。”專家認為,各地小范圍的探索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這就需要“頂層設計”,最好的設計就是立法。
事實上,早在199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已將財產申報法列入立法規劃,但由於“客觀條件不成熟”,18年過去財產申報法未提交審議。
究竟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不成熟”,使一部法律一拖18年難以出台?但大勢所趨,在現實語境下,浙江慈溪紀委常委楊智峰的那句“公示財產會影響社會穩定”的話,隻會被認為是借口。(記者 張榕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