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月7日電 (馮霜晴、王越)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在京聯合發布了《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社會心態藍皮書》),藍皮書顯示,2012年,近半數人對生活現狀感到滿意,但民眾需求表現出層次進一步擴展,標准大幅提高的新特點。
民眾需求進一步擴展
藍皮書指出,2012年近半數人對生活現狀感到滿意,但生活滿意度均值較2011年略有下降。
從地域看,西部居民的生活滿意度得分最高,東部其次,中部最低﹔城鎮居民的生活滿意度低於農村居民。從城鄉分布看,城鎮居民的平均生活滿意度在兩次調查中都要低於農村居民。
不同群體的生活滿意度也表現出差異。總體上,女性的生活滿意度高於男性﹔老年居民生活滿意度最高。
值得關注的是,民眾需求表現出層次進一步擴展,標准大幅提高的新特點。民眾對潔淨空氣、無污染的水、改善的住房條件、保障健康的醫療條件、宜居的自然環境等基本生活需求標准進一步提高﹔安全的食品、交通、生產環境,有效的災害防范等成為基本需求。
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
藍皮書顯示,社會情緒總體的基調是正向為主,但存在的一些不利於個人健康和社會和諧的負向情緒基調不容樂觀。不斷發生的社會性事件導致社會情緒的耐受性和控制點降低,社會事件的引爆點降低。藍皮書分析表示,仇恨、憤怒、怨恨、敵意等負向情緒與需求不滿足、不信任、社會階層分化有密切關系。
此外,尤需引起關注的還有藍皮書所顯示的“社會不信任擴大、固化,導致群際沖突、社會矛盾增加”。根據調查,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調查顯示,民眾對政府機構、政法機關的信任度不高,對廣告、房地產、食品及藥品制造、旅游和餐飲等行業的信任度極低。
“郎財女貌”“門當戶對”
藍皮書指出,“郎才(財)女貌”與“門當戶對”仍然是當代中國青年人確立擇偶標准的基本原則。
事實上,隨著婚戀交友網站遍地開花,網絡擇偶已成為互聯網時代和多元社會尋找配偶的尋常方式。
分析發現,女性對於配偶的社會經濟狀況(收入、學歷、有無住房)有更嚴苛的要求,對自己的外貌評價更高,以吸引對方﹔男性征婚者則不太看重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但傾向於選擇比自己年齡小的配偶。
盡管存在上述性別差異,但是相當比例的男女仍希望選擇與自己收入、學歷、年齡、身高等相當的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