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馬學玲)中國社會科學院今日發布的《亞太藍皮書》認為,中國的周邊環境正在進入一個特殊的轉型期,這是中國和平崛起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12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舉辦《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13)》新聞發布暨中國周邊環境與戰略學術研討會,會議正式發布《亞太地區發展報告(2013)》。
藍皮書認為,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正在加速,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也在發生重大變化。換言之,無論是區域內國家還是區域外國家對中國的實力與國際地位都在做重新評判,進而對中國的政策與行為也給予新的解讀。在這種背景下,周邊環境很難用惡化或改善來簡單地概括。
“目前的這些變化標志著中國的周邊環境正在進入一個特殊的轉型期。這是中國和平崛起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藍皮書指出,在這個轉型期內,各國關系重組與格局不確定性將是基本特征。具體為:
——為應對中國的崛起,大國紛紛調整其亞洲戰略,中國周邊已成為大國之間的競技場。
藍皮書分析稱,盡管這種調整尚未完成,但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應對中國崛起是大國調整其亞洲戰略的一個共性。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大國亞洲戰略的調整實際上是對華戰略的調整。
——伴隨區域外大國介入亞洲事務,周邊國家實施騎牆戰略將成為一種潮流。
藍皮書指出,面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規模、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如果區域外大國擔心的主要是崛起后的中國會不會對現行的國際秩序與規則提出挑戰,那麼周邊國家對中國崛起的心態則是雙重的。一方面寄希望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繼續推動亞洲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則擔心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過高會導致非經濟領域的依賴加強。
因而,在周邊國家,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無論是大國還是小國都趨向於採納騎牆戰略:在中美之間搞平衡。
需說明的是,周邊國家在中美之間的騎牆戰略並不完全是在經濟(中國)與安全(美國)之間的選擇。即使在經濟領域,這些國家也在中國市場與美國市場之間尋求平衡。
——小國之間、大國與小國之間的結盟趨勢都在增強。
藍皮書分析稱,大國亞洲戰略的調整必然會改變現行的亞洲格局,而小國在這種變化格局中的地位面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強化已有的同盟關系,尋求新的同盟關系已成為區域內國家戰略選擇的潮流。
——聲索國借助外部勢力進入,損害中國核心利益。
藍皮書認為,大國亞洲戰略的調整與區域外大國介入區域內事務為少數國家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創造了條件,尤其是與中國有領土領海爭端的聲索國表現得最為明顯。
以釣魚島爭端為契機,日本聯合菲律賓、越南試圖把東海問題與南海問題挂鉤。由於中印領土爭端,印度成為日本拉攏的一個對象﹔印度插手與其無直接利害關系的南海事務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在東亞峰會挑動南海爭端的企圖失敗后,菲律賓近來要召集三個南海聲索國(越南、馬來西亞、文萊)舉行四方會議。在所有這些行動的背后都不會缺少美國的影子。
——中日關系的未來面臨重新定位。
藍皮書指出,因“釣魚島國有化”所引發的釣魚島爭端看似是一個偶發事件,實際上是中日關系重新定位的一個必然結果。中國經濟規模超越日本是導致日本重新評估中日關系的根本原因。
中日兩國老一代領導人曾經達成了擱置釣魚島爭議的共識,但在現行的日本政治家看來,擱置爭議的時間優勢在中國一邊。日本經濟在經歷“失去的二十年”后,國內政治的右翼勢力迅速抬頭。日本右翼勢力把美國重返亞太看成實施“釣魚島國有化”的天賜良機。
基於這種背景,釣魚島爭端必然趨於長期化﹔中日關系的重新定位也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在重新定位完成之前,中日關系將進入一個高度不穩定的時期。中日關系的不穩定不僅限於政治、外交、經濟領域,更重要的是兩國民眾看待對方的心理會有重大變化。
藍皮書總結指出,在中國周邊環境的特殊轉型期內,各種不確定因素的走向既取決於大國之間的博弈,也取決於小國心態的變化。中國本身就是這場博弈的主角之一,因而中國的應對之策對於塑造良好的周邊環境至關重要。(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