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讓“戰斗機搖籃”重回第一方陣
2002年,羅陽從中航工業沈陽所平調到沈飛任黨委書記﹔2007年轉任董事長、總經理,成為這座“殲擊機搖籃”的領航者。沈飛成立於1951年6月29日,是新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我國不同時期的主力機型殲-5、殲-6、殲-7、殲-8系列,以及三代機某重點型號系列,都誕生於此。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各種原因,沈飛發展相對滯后。
羅陽上任后的幾年,正值航空武器裝備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沈飛任務最為艱巨的時期,很多人認為任務繁重,靠沈飛的底子難以完成。的確,同時進行幾個重點型號研制,如果不進行管理創新、機制創新,靠傳統的路徑、辦法,很難順利完成。
一件事情深深刺痛了羅陽。按照研制程序,中航工業沈陽所完成飛機的三維圖設計后,交由沈飛研制生產。當時沈飛由於信息化應用不普及,無法按照設計所提供的三維圖設計直接進行試制生產,還要再將三維圖分解成平面圖。羅陽非常著急,找尋到了沈飛在管理和生產中的最薄弱環節:必須盡快實現和設計所的無縫對接。他主動找到殲-15艦載機總設計師、時任中航工業沈陽所所長孫聰,提出了設計和制造數字技術一體化的構想。
“我們一拍即合。”孫聰形容當時的心情。沈陽所與沈飛緊密合作,共同打造數字化設計制造一體化這一航空工業新模式。沈陽地區飛機研發和制造分離的時代結束了。傳統的串行設計研制流程,改為了並行。設計伊始,沈飛公司的制造工藝團隊提前深入到沈陽所進行技術對接,從源頭上參與研發﹔進入研制階段,沈陽所又派出大批設計人員到沈飛公司研制現場。艦載機的研制涉及大量特殊關鍵技術,有數百個技術環節需要突破﹔面對技術難題,沈陽所的設計人員和沈飛的研制人員一起研討,共同突破。
這種基於數字化的並行工程,設計工藝相互溝通。設計過程中,有問題沈飛可以直接提出來,不像以前等圖紙出來交付后再審查,把過去的研發研制時間壓縮了40%。沈飛殲-15飛機的成功研制,時間大大縮短,創造了世界航空史的新紀錄。
在羅陽帶領下,沈飛公司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6%,利潤年均增長34%﹔連續3年產值突破100億元,交付各型飛機數量創下公司近30年來的新紀錄,具備了研發一代、交付一代、儲備一代的生產能力,實現了沈飛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