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退休干部鐘濱
由於經常遷就和“善待”自己,盡管准備了幾本精裝的日記本,並多次下決心堅持寫下去(甚至像戒煙一樣屢屢發誓),筆者卻終未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因而,許多往事如煙,在縹緲中漸漸地忘卻。但是,在經濟日報社工作生活的30年裡,有一類“小事”卻揮之不去,雖然時間久了,漸行漸遠地有些模糊,可隻要一“凝神”,仍會歷歷在目,鞭策著自己前行。
30年前的第一課
1982年2月,我們作為“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被分配到《中國財貿報》(《經濟日報》的前身)。面對撥亂反正的形勢和嶄新的工作,已屆“而立之年”的我仍然有些躊躇滿志。同時,也因隻身進京,老婆孩子在外地,又多了一層“英雄氣短”的牽挂。
報到后,我和詹國樞、張濟和被派到總編室夜班檢校組實習3個月,開始了報社的“第一課”。當時的總編室夜班、檢校組和工廠撿字排版車間與編輯部分開辦公(報社那時還沒有自己的印刷廠),在牛街回民中學后院租用的簡易房裡工作。這裡冬天靠燒煤爐取暖,夏天用風扇降溫,夜班自帶飯盒在爐子上熱了吃。條件雖然簡陋,但我並不覺得苦,因為經歷過知青“上山下鄉”、當兵、進工廠的磨煉,“吃苦”已習以為常了。
當時的副總編輯兼總編室主任劉樹烈同志給我們講夜班工作要求,帶我們實地觀看從稿件發排、撿字、校對、拼版到形成鉛字印刷版型的各個環節,要求我們一定先要清楚一張報紙出來的全過程。
我們在“初校”室的許渭老師指導下,進行第一道“把關”工作———校對用鉛字打出來的每篇稿件的小樣,為夜班拼版提供“成品”。許渭同志檢校經驗豐富,對人熱情和藹,但對校對的稿件要求很嚴格:首先,必須對稿樣先通看一遍,再比照編輯改好的原稿校對,不准一上來拿起稿樣就改﹔第二,必須用毛筆蘸綠墨水正楷字改稿,不准行書潦草﹔第三,對原稿的異議或疑問,必須向值班編輯報告后再處理,不能把問題留給二校、三校。
剛開始,我們校改稿件很慢,十分認真地按照規定程序進行校對,生怕有一點兒遺漏﹔特別是用小楷毛筆字改稿,不僅慢而且手發抖,稿樣空白處還往往不夠用,一不小心又洇了一片。許渭老師總是鼓勵我們不要急,靜心練練就好了。按規定,“初校”下午5點上班,編輯8點上班。我們都是提前到,先寫200個毛筆小楷字,並且一有閑暇就練。兩個多月下來,已經能夠基本做到凝神靜氣、力貫手筆了。我欣賞著一頁頁綠色小楷作品的變化,心裡悠然產生一種“苦盡甘來”的收獲感———哪怕是校對這樣的平凡工作,也要認真練好基本功啊!這世上哪有“天上掉餡餅”、不用吃苦付出就能得來的“美事”呢?
夜班工作最有趣兒的時刻是大樣付印前最后的“唱校”:“三校”的李可楨老師大聲讀原稿,馮俊民老師一字一字地對大樣,我們都站在老師身后幫著看。“唱稿”老師字正腔圓、京韻京味,猶如京戲“念白”,令人興奮!由於前邊工作都很認真細致,經常是整版“唱”下來無一差錯。我們就在快樂的輕呼中結束了一天的工作。
30年前的第一課,現在看起來已時過境遷,有些太過時了。也許這只是老年人對青春的一次回眸或留戀罷了,何談“鞭策”?也許年輕同事還會笑話:現在報社還有毛筆嗎?鉛字什麼樣?字還用寫嗎?16個版得“唱”到猴年馬月去?……誰也不否認與時俱進的發展變化!自己以為的鞭策,別人不一定有感覺。但我會問:練好新聞基本功、認真做好分內工作、不把麻煩留給別人,何嘗不是對同事的一種尊重、對辦報效率的一種提高、對踐行“嚴細深實”作風的一種鞭策呢?!
20年前的一個字
由於不寫日記,20年前“一個字”的往事怎麼也記不完整了,但我還是想把這個字的故事說出來。
1992年初夏的一天上午,作為記者部主任助理,我在辦公室靜靜地編發駐地記者的稿件。臨近中午,庹震同志(時任記者部主任)進來講了一件讓我們十分驚嘆和警醒的“一個字”的事:老范(當時的總編輯范敬宜同志,他不讓叫官銜,我們都叫他“老范”。)看大樣時,對一篇稿中引用的一句唐詩中的一個字有異議(庹震同志當時講得很清楚,可惜我沒做記錄,過后腦子裡隻記得是個同音不同形字),就在這個字上畫了個圈和問號,並在上方寫了另一個字也畫了個問號,讓人去查對“全唐詩第XX卷大約XX頁,詩人XX”。這句詩不是什麼常見的名句,作者也很陌生,派人到資料室按老范標注的全唐詩卷數和頁數查對,結果馬上就查出來了:老范改得對!
全唐詩集多達數百卷、數萬首,老范竟能對其中一個不常見的作者詩中的一個字精准地指出卷數頁數,並派人認真地核對,且証明老范是對的,這是多麼令人驚訝的深厚功底和細致作風啊!庹震同志說,通過這件事,老范讓告訴部裡的編輯同志,今后凡是引用的報告、講話、詩句、名句等內容(特別是用“引號”引用原文的重要內容),編輯都要核對准確,以免出現差錯以訛傳訛,產生誤導甚至“誤人子弟”。根據老范的要求,庹震讓我們馬上寫個通知下發:駐地記者稿件中引用地方政府文件、報告、經濟數據、主要領導講話等,一定要對照原文核對准確(因為編輯部沒有原文),重要的稿件一定要送審,並在稿件后面注明“已經審核”字樣。
我們在敬佩老范淵博的古今知識、深厚的詩詞功底的同時,更加敬佩老范作為報人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記者部工作的15年時間裡,我心中時常想起這件事,並堅持按老范的要求認真編輯每一篇駐地記者的稿件,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敢懈怠、偷懶。有時新同事會嫌麻煩,我們就把這個“領導做表率”的故事講講,以“榜樣的力量”鼓勵和鞭策大家,形成一個“把稿件、版面當作自己臉面,決不允許有瑕疵疑點”的工作氛圍。即使是夜班處理急稿,編輯也會打電話與記者核對稿件中引用的內容,確保准確無誤。大家自覺堅持這樣做,不約而同的想法是:讓自己“安心”、讓讀者“放心”、讓報紙“公信”!
這是我親歷的一個“傳說”,我希望能把這個“傳說”傳下去。也許報社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傳說”﹔也許不少人的“傳說”隻想深深地留在自己心裡﹔也許報社此次征文活動是一個希望和要求:請把你知道的“傳說”講出來、傳下去……一切的“也許”,也許都是想把“傳說”變成報社30年的傳統,讓一代又一代經濟報人傳承下去,發揚開來……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