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鑄造長空利劍——追記航空工業英模羅陽(圖)【3】--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綜合報道

時代先鋒

為國鑄造長空利劍——追記航空工業英模羅陽(圖)【3】

■ 本報記者 何 勇 白天亮  辛 陽 

2012年12月11日17: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羅陽在航母“遼寧艦”上      攝影:盧剛
羅陽在航母“遼寧艦”上      攝影:盧剛

擔當:為共和國鑄造一流戰機

艦載機對於我們來說,是前無古人的工程。短距起飛、攔阻、機翼折疊……一個個技術難題等待著羅陽和同事去攻克。殲-15是大國崛起的利器,隻能成功,不能失敗。

“我們正在從事的重點型號,背后是沉甸甸的政治責任,涉及到中華民族的尊嚴。”在殲-15動員大會上,一向鮮有豪言壯語的羅陽異常激動。

研制過程中,軍方根據形勢需要,提出了艦載機要打造“精品工程”,要求沈飛交付的樣機外觀質量100%達標、故障率比科研機大幅下降。“對沈飛來說,這意味著成本大大提高、研制周期大為延長。”海軍駐沈陽地區航空軍事代表室總代表陳青說,“對重擔在肩的羅陽,這無疑又增加了一份壓力。”

“精品”二字提出后,一些涉及的企業、員工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精品提的過早、要求過高,“有些問題可以在改進型時再完善,研制時期沒必要,確保完成任務就行”。

面對爭議,羅陽告誡大家,軍工企業首先要考慮國家利益、軍隊利益。打造第一代艦載機的精品工程,對艦載機早日形成戰斗力、提升作戰能力意義不同凡響。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超出想象的難。要知道,一架戰機有數萬個零件,40多個系統。

研制中,每當飛機出現質量問題時,羅陽總是習慣於“眼睛向內,查找自己問題,從不推諉責任”。

在有的人看來,羅陽對質量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在艦載機生產過程中,加工某部件的工裝型架焊接后忽然開裂,差點砸著飛機油箱。在排除完這個開裂的工裝故障后,羅陽要求普查該車間所有工藝裝備,真正做到“質量問題歸零”。

頓時一片嘩然。停工普查工裝,這勢必要影響本就緊張的工期,談何容易?

在緊張的生產周期中,沈飛整個軍機車間生產全部停工,用20多天對150多箱、1萬多項工裝徹底普查,徹底排除了隱患。

正是以這種精益求精、敢於擔當的精神,把首批艦載機做成了精品,其中有的還創造了月飛行架次的科研紀錄,甚至超過了裝備部隊的飛行紀錄。

航空發動機,號稱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直到2002年,經過不懈奮斗,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發動機才通過國家定型鑒定。但要配裝飛機,卻還存在很多困難。先是飛機自身需要進行改裝,其次是相關設計制造需要大量經費,最重要的是使用首台國產發動機存在一定風險。

關鍵時刻,羅陽頂住各方壓力,堅決支持飛機配裝國產發動機,“我們必須支持國產航空發動機。越是困難,越要將自己的航空發動機技術搞上去。隻有發動機搞上去,中國航空工業才能真正強大”。最終,歷經重重困難和考驗,在羅陽的全力推動下,國產發動機“昆侖”、“太行”先后配裝戰鷹翱翔在祖國的藍天,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研制航空發動機的歷史。

“國產發動機技術在不斷成熟過程中,還有一段可靠性不斷提升的過程。飛機配裝國產發動機承擔一定風險,弄不好會拖飛機的后腿。”中航工業發動機總經理龐為感慨地說,“如果不是站在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高度,沒有自主創新的謀略和膽識,很難做出這樣的抉擇。”

分享到:
(責任編輯:楊鐵虎)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