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陽繼承了創新超越的優秀科學研究傳統
科技是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創新是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而科技研究傳統是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方法路徑。錢學森、王淦昌、彭桓武、於敏、朱光亞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科技實情,涵養數千年傳統文化精華,汲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依托科技重大項目的跨學科協同攻關和綜合集成,注重整體、集思廣益、把握主要矛盾,主動融會貫通和推陳出新,形成了中西貫通、綜合集成、辯証思維的研究范式﹔而政治領導、行政指揮、技術負責相統一的技術民主制,“倒排任務、順排措施”的研究路徑,注重科技專家與群眾相結合等做法,也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中得到了較好貫徹,進一步強化了集體攻關的科研模式,從而形成了中西貫通、綜合集成、技術民主相統一的優秀科技研究傳統,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健康發展。
羅陽深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一名優秀的技術專才、科技帥才和型號研制現場組織協同攻關的領軍人才,羅陽以強烈的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主動貼近國家需求,緊密跟蹤世界航空技術最新動態,創造性提出“用外場數據支撐可靠性評估”,以計算機仿真方法解決研制問題,為殲-8系列、殲-11系列飛機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帶領團隊突破了國產大飛機垂尾、吊挂等關鍵技術,奠定了國產大飛機研制的堅實基礎。而殲—15艦載機的成功著艦復飛,充分驗証了我航母平台和飛機的技術性能,這既是羅陽繼承和發揚創新超越的優秀科學研究傳統的結果,也是我國航空和海洋科技工作者多年來創新積累、集智攻關的結果,為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科技支撐。
“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於祖國的人,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於祖國的人。”羅陽同志的生動事跡、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必將化作堅不可摧的海天長城,激勵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繼承和弘揚實干興邦的新中國優秀科技傳統,胸懷家國夢,做好份內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正能量”,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的一流業績。★
(作者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國防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