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人們熟悉的話題,那麼到底我們身邊在發生著哪些變化呢?最近網絡上流傳的一張建筑工人工資單,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些線索。這張工資單就顯示,普通的泥瓦匠、搬磚工的月薪接近7000元,讓許多城市白領自愧不如。
有媒體在重慶市的17個建筑工地進行了400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有45%的建筑業工人的平均月工資在3000—5000元之間,21%的工人工資超過5000元。在過去十年的時間裡,建筑工人的工資一直在以年均15.7%的速度上漲。
由於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工資水平的剛性上漲,許多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漸漸發現賺錢變得越來越難。因此,轉型已經成為這些企業家們想得最多的事情。而整個人口和收入結構的變化,也是驅動中國經濟轉型的動力之一。過去我們經常看到技術工人薪酬超過白領的新聞,但最近幾年像建筑業工人這樣一些被認為是簡單勞動力的收入水平也在迅速上升。關於這個現象的原因,著名經濟學家、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認為:“我想毫無疑問,這個原因是因為最近幾年來中國的勞動力供給結構的變化造成的。1999年以前,中國的大學教育是稀缺資源,1999年大學擴招以后,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升級和擴張,白領、大學生的供給越來越多,在同樣的年輕人的人口進入就業年齡的情況下,藍領工人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稀缺,一方面供給過剩,另一方面供給稀缺就造成了現在這個局面。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有一定技術含量的藍領工人或者說相對比較艱苦的一些工種的工資超出普通白領的工資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由於目前的供需結構還是按照剛才說的方向在演化,因此短期來看,藍領工人工資持續上漲,普通白領工資停留在一定水平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延續。”
正是由於用工成本的上升,目前勞動力密集型的企業盈利能力越來越弱,隨著人工成本的剛性上漲,企業未來的經營環境面臨將哪些變化?對此,滕泰表示:“經濟學裡面有一個資本和勞動的替代曲線,當勞動比較廉價的時候,人民傾向於選擇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技術來維持生產,這樣成本是比較低的。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人們會逐漸選擇資本密集型或者技術密集型的生產方法來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因此勞動力價格的上升也是促進中國企業提高勞動生產效率、改善產業結構的一種必然路徑,從某種程度上也不是壞事。”
根據媒體進行的調查顯示,目前各行業之間的勞動力年齡分布並不均勻,40歲以上的建筑工人佔總體比例的六成以上。剛剛進入社會的90后們更願意選擇服務類的企業,或者嘗試自主創業,並不喜歡像建筑業這種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工地上的年輕人非常少。
(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