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增多。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前3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8.1%、7.6%、7.4%。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如何,未來發展趨勢怎樣,引起國內外的普遍關注。近一段時間,國內各大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經濟學者圍繞我國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問題積極展開研究和討論,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取得共識。
經濟亮點:穩中有進,結構改善
學者們認為,受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和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影響,2012年我國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正確處理穩增長、調結構、管預期的關系,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了預調和微調的力度,著力擴大內需、穩定外需,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總的形勢是好的,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穩中有進、結構改善。
從三次產業增長看,農業生產形勢良好,特別是糧食產量將實現歷史性的“九連增”。工業生產增速放緩,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有所下降,但新興產業增長速度加快,工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中小微企業增加值增長快於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活力有所提高。前3個季度服務業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有所改善。
從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穩定,房地產投資顯現企穩跡象,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了支撐。消費市場增長平穩,前3個季度國內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5%,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提高。出口增速雖大幅回落,但依然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和發達國家增速。從結構來看,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增長一慢一快,吸引外資與對外直接投資增速一低一高,對外貿易和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前3個季度經常性賬戶順差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1%,遠低於4%的國際收支平衡警戒線,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就業形勢良好,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亮點。前3個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2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3%,均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7.7%的增速。穩定物價的政策效果顯著,物價漲幅進一步回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漲幅從1月份的4.5%回落到10月份的1.7%。
學者們普遍認為,雖然我國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經濟增速、物價和就業三大關系總體協調,經濟增長降幅逐季收窄,不僅一、二、三產業結構,而且內需與外需結構都在向好的方向轉變,經濟運行總體呈現緩中趨穩、穩中有進、結構改善的特點。考慮到今年已出台的穩增長政策效果會進一步釋放,目前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還有較大的操作空間,預計我國經濟增速在今年三季度觸底,四季度進入小幅回升通道,可以全面完成全年經濟增長的各項預期目標,而且2013年的經濟增速有望超過今年,回到8%以上。
應對關鍵:將穩增長與調結構更好地結合起來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作出這一判斷主要有三點依據。一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市場需求明顯下降,且由於世界經濟復蘇步伐放緩,短期內外需難有大的提高。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必須著力擴大內需。二是資源環境硬約束和要素成本提高,企業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經營模式已難以為繼。三是以往存在的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矛盾和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經濟運行中又出現一些新問題。主要是:以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進入調整期,消費增長雖然保持穩定,但進一步擴大消費難度較大﹔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企業經濟效益明顯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使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凸顯,成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障礙。隻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實現更長時期的平穩較快發展。
學者們強調,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必須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穩增長不能單純地追求速度,而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著力實現有利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經濟增長,將穩增長與調結構更好地結合起來。為此,應繼續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當擴大財政赤字規模,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優化支出結構,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調整經濟結構。從中長期來看,還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積極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解決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既能優化經濟結構,又能釋放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目前我國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經濟呈現積極的發展態勢,前3個季度,中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實體經濟和投資的增長速度都高於東部地區。應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和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力度,更加重視調整結構、科技創新和改善民生,努力實現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發展。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應將城鎮化作為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的有效載體,加強科學規劃,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順暢勞動力流動,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此外,應加快構建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大力調整收入分配格局,促使消費結構升級重新進入持續、較快發展的通道。
著力優化投資結構。由於工業轉型升級以及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我國的高投資率現象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應在防止出現新的產能過剩的前提下,把穩定投資增長作為穩定經濟增長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在穩定投資的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投資結構的優化。首先,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投資力度,將企業技術改造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其次,加大對民生事業的投資力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財政政策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時引導民間資本和要素向民生事業領域流動。第三,適當加大對重大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第四,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的投資和建設力度,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房地產投資平穩較快增長。
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既為經濟增長提供持續動力,也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體制保障。應繼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營業稅改增值稅實施的地區范圍和行業范圍,並適當降低增值稅的標准稅率,使“營改增”避免重復征稅、降低企業稅負、增強企業發展潛力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完善分稅制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理順中央和地方及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使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深化價格改革,完善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社會事業、收入分配等改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調控體系,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長期發展:通過創新提高潛在增長率
學者們普遍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增速從高速到中高速的變化,既有短期因素的影響,也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階段開始轉換,經濟潛在增長率有所下降。有學者提出,由於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區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經濟發展的回旋余地較大﹔工業化、城鎮化的縱深發展有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人口紅利的下降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我們完全有條件使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移平滑化。預計未來5年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8%—9%之間,這在世界上仍是一個非常高的速度,能夠保証我國各項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有學者提出,在經濟增長階段轉換期,經濟潛在增長率並非直線下降,也並非不可提高。不同國家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移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表現為突變過程。如日本經濟增長率從1960—1973年的9.7%猛降為1974—1991年的4.1%。第二種情況表現為相對平穩的漸進過程。如韓國經濟增長率從1963—1979年的9.5%略下降到1980—1997年的8.2%,再降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4%左右。第三種情況表現為經濟潛在增長率下移后,在科技進步等因素的推動下又重新上移。如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出現上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指出,在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主要因素即資本、就業和全要素生產率三個變量中,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是全要素生產率。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較低,過去10年平均不足30%,而美國達到70%以上。因此,通過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長期增長潛力,是一種長短結合的政策選擇,是實現更長時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為此,應當加強人力資本和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質量,使教育培訓更加適應市場需求﹔增加研發投入,提高投入效率,促進技術創新﹔加快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制度創新提高經濟效率、釋放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