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德耀中华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上)

2021年07月15日06: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33 余善伟

  134 沈云如

  135 完德尖措

  136 张西京

  137 张莹莹

  138 张桂梅

  139 张菊香

  140 张崇华

  141 张超凡

  142 拉巴卓玛

  143 罗太桂

  144 周永开

  145 周维忠

  (上接第九版)

  132  吴志宏

  吴志宏,男,汉族,1970年5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三村乡党委副书记,补干村第一书记。

  在扶贫路上,吴志宏情系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困难放在心上,全力以赴帮助解决,直至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的最后,家人遵从他生前意愿,将其器官捐献,使5名器官受捐者重获新生,书写了延续生命的人间大爱篇章。

  吴志宏4次到农村挂职任职,3次主动申请到红河州路途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乡镇工作。贫困户李伟斗是吴志宏的帮扶对象。李伟斗的妻子、儿子先后去世,带着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艰难度日。他几次去外地看病,吴志宏都给他送去路费,让他安心看病。其实,吴志宏家的经济也不宽裕,他的妻子月退休工资只有1700多元,正在读大学的儿子每个月也需要不少花费,但他还是尽可能去帮助困难群众。

  吴志宏承担着6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他遍访贫困户,摸清贫困户致贫原因;推进“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花椒、辣椒、茶叶等产业;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帮助贫困群众搬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吴志宏用生命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目标。

  2019年10月17日,吴志宏在扶贫工作动态管理公开评议会上讲话时突发疾病,送医院抢救无效,倒在了脱贫攻坚第一线,年仅49岁。家属经过商议,一致同意满足他生前捐献器官的愿望。11月8日上午,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器官获取成功,5名器官受捐者成功实施手术,其中3名器官衰竭者重获新生,2名失明者重见光明。吴志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爱,让人生的价值得到了灿烂绽放。

  吴志宏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

  133  余善伟

  余善伟,男,汉族,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

  他是许多孤困老人心里的“儿子”、贫困孩子眼里的“爸爸”、商城县为人称道的好人。他为公益事业默默奉献十余载,用一人之善行,带众人之善为,助万家之幸福。在他的引领下,全县注册志愿者近7万人,累计服务群众40万人次。余善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德善精神。

  余善伟是一名农家子弟,父亲早逝,家境贫困,18岁就放弃学业,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商海闯出一片天地。重返家乡后,他饮水思源,竭尽全力回报社会。他先后拿出100多万元,为老人们建养老院,为贫困家庭建“幸福居”。在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他先后拿出120万元,在30多个贫困村开展扶贫活动。

  2019年5月,余善伟当选商城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一上任,他就开展了“五个一百”志愿服务项目,即每年“慰问100名贫困老党员、100名贫困下岗工人、100名孤寡老人、100名留守儿童和打扫100条背街小巷”。他向商城县红十字会捐款逾440万元,成立“社会扶贫专项救助金”,帮助困难群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不仅自己捐助抗疫资金,还积极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捐款。

  一路走来,余善伟最牵挂的还是贫困学生。2015年,他启动志愿服务项目,为60名孤贫少儿每月提供400元生活费直到他们18岁,他成了这60个孩子最亲的“余爸爸”。2018年,他举办爱心助学活动,拿出500万元设立“菁英励志奖”,鼓励那些考入高等学府的学子们。

  余善伟荣获河南省道德模范、河南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中国红十字博爱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34  沈云如

  沈云如,男,汉族,1966年3月生,中共党员,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公安局虹星桥派出所民警。

  沈云如从部队转业后扎根公安基层20年,是一名老民警。2018年,他主动申请调往条件艰苦的农村所工作。3年来,上门服务群众600余次,奔波于外省偏远地区攻克“无户口”难题,帮助217人找回了身份,被誉为“最美浙警”。

  从军17年,沈云如戍边守疆,几次经历生死考验,把最好的青春献给国防事业。退伍后的沈云如转业到派出所工作成为一名民警,2018年他又主动申请调往农村所工作。在一次走村串户走访时得知有这样一户人家:没有户口,干活没人要,看病也去不了大医院。看着这对生活困苦又无奈的母子,沈云如下定决心:“一定要帮这个家庭一把!”为了帮他们解决户口问题,仅调查记录就记了上万字。经过5个月的奔波,终于为其落实了户口,办好了低保并找到了工作。从此很多无户口人员纷至沓来寻求帮助,已年过半百的沈云如就一发不可收,一直奔走在帮助无户口人员的路上,像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

  为了帮助无户口人员尽快找回身份,沈云如一有时间,就把收集到的线索梳理一遍又一遍。他无数次放弃休息,主动陪同求助群众到老家核查。每次送村民回原籍办理户口,他都会联系车站,把人送上车并委托列车员照看;每次去外地出差办理户口,他都会自掏腰包解决求助者在途中的食宿问题……沈云如常说,只要把群众的事当成家里人的事情来办,就一定能想出办法来。

  沈云如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从44岁开始,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突发性休克,最多的一年发作了4次,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下为百姓的事情四处奔波的脚步。他说,早一日帮他们联系上亲人、找回户口,就可以让他们早一点脱离困境,过上新生活。

  沈云如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浙江省最美公务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135  完德尖措

  完德尖措,男,土族,1983年7月生,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画师、青海省一级民间工艺师。

  完德尖措苦心钻研唐卡绘画技艺,画作蜚声海内外。他自掏腰包资助170名贫困学徒,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他助力脱贫攻坚,热心帮助困难群众,义务为169名艺人销售唐卡画作,带动解决500多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被称为“热贡的人民艺术家”。

  他捐资助学,弘扬传统文化。完德尖措所在的同仁市热贡龙树画苑,是一家以“画苑+农户+基地”为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同时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命名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多年来,完德尖措先后指导并培养的热贡唐卡艺人多达528名。2010年以来,他自掏腰包每年投入200万元,为贫困学员提供免费学习、吃住补助,为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他四方奔走,播散爱心。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艺人作品滞销,有的家庭收入几乎为零。完德尖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当即和家人一道拿出50万元帮扶困难群众。为了继续打开销路,他来回往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联系业务,帮助销售唐卡1300余幅,解决大家燃眉之急。此后,完德尖措通过积极争取,帮助当地艺人与文化企业签订了常年购销合同,带动一大批本地群众投身热贡艺术产业,平均每户每年增加收入5万至10万元。

  他热心公益,心系贫苦。因为热爱“热贡艺术”,他也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群众,从2014年起,完德尖措连续多年为孤寡老人、贫困家庭、村庄建设等捐款捐物,主动上门了解困难群体诉求,全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完德尖措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等称号。

  136  张西京

  张西京,男,汉族,1970年9月生,中共党员,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张西京从事重症医学25年,坚持生命至上、使命至诚,把救治病患、服务群众作为人生价值追求。他视疫情为命令,以敢于牺牲、敢于奉献的大无畏气概,首批进入武汉抗疫“红区”,接续奋战84个日夜,救治危重患者300余例,彰显人民军医本色,被誉为“生命守门人”。

  作为第一批军队援鄂医疗队员,张西京和战友们除夕夜逆行出征、驰援武汉。在对口支援的武昌医院,面对多名地方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情况,张西京带领19名党员率先进入重症监护室,规范诊疗秩序、建立隔离措施、组织查房会诊,仅用半天时间就有序展开危重患者救治,两天内建立起符合监护条件的通道。在救治一线,张西京发挥临床经验优势,与地方医护人员密切协同,精准制定每名患者个体化救治方案,成功治愈武昌医院首例危重患者,在危急关头极大鼓舞了医护人员士气。

  在高感染风险的病区,张西京抱定“为了病人,一无所惜”的信念,始终站在最危险最紧急的地方,有时患者呛咳产生大量飞沫,多次喷溅在防护面屏上,他毫不退缩,带领团队完成第一次气管插管、第一次有创操作、第一次危重病人吸痰。他穿戴13件装备,每天走3万多步奔波在查房、会诊、抢救中,有时一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作为火神山医院专家组副组长,他参加医院全部危重病人会诊和中部战区总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会诊,救死扶伤的事迹感染了很多人。

  张西京是中东呼吸窘迫综合征、禽流感和甲流等疾病诊治专家,多次前往部队开展救治业务培训,到革命老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开展医疗帮带服务,累计培训部队基层医务人员近千名。张西京坚持临床在一线、科研在一线,长期开展疑难杂症问题临床攻关,将重症胰腺炎、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救治各类危重病人5000余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张西京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137  张莹莹

  张莹莹,女,汉族,1989年8月生,中共党员,广东省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张莹莹因罹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肌肉萎缩行动不便。2011年起,她投身助残就业创业帮扶事业,9年来带领团队残障者创办4家社会组织、2家企业,帮助2700多名残障者上岗就业。她身体力行地诠释了自强不息、助人助己的精神内涵,被誉为“勇敢的雨燕”。

  2016年,张莹莹和残障朋友创办慈善组织——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在岗员工90%以上是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家属。2018年,张莹莹带领雨燕团队负责运营位于深圳龙华的残疾人创业就业基地“IC爱创空间”,为创业初期及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资源链接、人员代招、法律咨询、心理干预等服务,着力开创残疾人多元化就业创业模式。在张莹莹的精心组织下,该机构共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50余场,帮助2700多名残疾人上岗就业,并成功孵化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互联心集团有限公司”等残障者创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共23家,探索出一条适合残障人士就业的创新模式。

  作为龙华区公共文明促进会会长,张莹莹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公共文明促进活动,促进残健融合。她带领社区志愿者,组织实施残疾人“演说家”志愿服务项目,鼓励残障朋友们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进行励志演讲,至今已开展演讲90多场,听众超过5000人。她还组织开展“春笋计划”等助残行动,为残障者提供就业指导、创业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帮助残障者提升职场能力,累计服务3万余人次。

  张莹莹带领团队连续3年赴深圳市对口扶贫地区广西东兰、凤山、巴马、罗城等地,组织开展“残障者就业技能培训班”,提供电商客服、直播带货、抖音制作等课程,帮助贫困地区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路径,重拾生活信心。

  张莹莹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138  张桂梅

  张桂梅,女,满族,1957年6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她膝下没有儿女,却是170多个孩子的“妈妈”;她推动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级中学,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她倾心倾力帮助民族地区师生、困难群众,将积蓄全部用于兴教办学、扶贫济困。张桂梅用爱点亮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

  今年64岁的张桂梅,是一位从教40余年的资深老教师。2001年起,张桂梅一边在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了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福利院创办20年来,共计接收了172名孤儿,张桂梅一直义务担任院长。她将每一个孩子都视如己出,教他们读书识字,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长期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和儿童福利院的管理经历,让张桂梅认识到贫困山区的落后主要是教育落后,其中女孩受教育的程度更低,她决心帮助更多贫困山区女孩走出大山。2002年起,张桂梅开始为这个“很难实现”的梦想四处奔走,争取支持帮助。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

  学校建成当年便招收了来自丽江市华坪、永胜、宁蒗等地区的100名女孩。可没多久,第一年招收的学生中有6人提出退学。如何留住山区的女孩子?她又开启了艰难的家访路。很多学生的家位于路况极差的山区,两个假期里,张桂梅即便马不停蹄也只能走访一个年级学生的家,途中她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疾复发晕倒过,但她从未放弃,一条家访路坚持了10多年。做通了思想工作,越来越多的女孩走进校园,用知识改变命运。建校以来,已有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为社会作贡献。

  张桂梅扎根和服务偏远地区,模范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她经常自掏腰包给群众治病、修路、建水窖,帮助群众协调纠纷、化解矛盾、发展产业。她艰苦朴素,对自己近乎“抠门”,却时时想着群众,把工资、奖金甚至社会捐助的诊疗费累计100多万元都捐出来,用在了兴教办学、扶贫济困。2006年,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她全部捐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

  张桂梅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

  139  张菊香

  张菊香,女,汉族,1938年9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金秋医院名誉院长。

  张菊香退休后组建“菊香爱心团队”,带领数十位医疗专家,走遍辽宁省14个市开展义诊,为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众送医送药送健康。累计提供免费诊疗服务4万余人次,培训乡村基层医务人员1300余名。

  她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上世纪90年代,张菊香牵头组建了辽宁省第一家老年病医院“金秋医院”,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2014年,她从院长岗位退休后,组建了“菊香爱心团队”,181名志愿者中有33名主任医师,是辽宁省医疗系统第一支专家志愿服务队。由于义诊对象大多居住在偏远地区,在张菊香的带领下,队员们利用休息时间,早晨6点钟出发,晚上七八点钟才返回医院,经常连续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为的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炕头上就能享受到免费的优质医疗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菊香积极筹集防疫物资,带领团队亲自动手制作酒精棉球,联系企业赶制口罩和防护服,印制宣传材料等,并及时送到铁岭县蔡牛镇、盘山县羊圈子镇等16家偏远乡镇卫生院,解决防疫物资紧缺的燃眉之急。

  她悉心照顾老兵长者。从1982年接诊第一位老红军邓禹开始,到2020年9月送走106岁的老红军吴健和100岁的老红军张彩,张菊香先后为58位老红军和近百位百岁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担任金秋医院院长期间,她还自掏腰包为外地老人送饭送菜、熬制中药,为困难老人购买生活用品,为住院治疗的老红军和百岁老人制作营养餐糊。

  她暖心关爱孤寡老人。7年里,张菊香先后为121位贫困多病老人送医送药、送钱送物,帮助他们减轻病痛、改善生活条件。沈阳市法库县十间房乡罗泉沟村有位大娘是抗美援朝烈士遗孀,双目失明,唯一的儿子因车祸不幸身亡。当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张菊香对她进行跟踪帮扶,每逢重要节日,张菊香都会带上节日礼品和慰问金去看望她。

  张菊香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140  张崇华

  张崇华,女,汉族,1942年3月生,国家税务总局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退休干部。

  53年来,张崇华崇德行善,坚持捐资助学,用自己的无私爱心和平凡善举托起贫困山区学子“求学梦”,用行动演绎了感恩与回馈爱的延续,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张崇华自幼家境贫寒,在求学、工作道路上受到过诸多帮助。“别人帮助了我,我要回报别人。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回报社会。”1968年冬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张崇华偶然得知一个小女孩因家境贫寒未能上学。她主动走访女孩家庭,耐心做通父母思想工作,积极联系就读学校,为小女孩缴纳学费。张崇华53年的助学之路就此开启。

  多年来,张崇华坚持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默默资助贫困学生,为他们缴纳学费、补贴生活、购买文具。而她对自己却特别“抠门”,至今仍蜗居在40年前的老屋,过着极尽简朴的生活,一件旧棉衣穿了10多年仍舍不得丢,一双老棉鞋补了又补也不肯换,一个搪瓷杯用了30年还继续用。这些年来,到底资助了多少钱,她也记不清了。据估算,仅2015年至2020年,张崇华每年资助1名贫困大学生直至大学毕业,累计捐款就超10万元。张崇华说:“看到一个个帮助过的孩子考上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努力回报社会;看到一点爱心可以改变他人一生的命运,我心里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张崇华的义举也深深影响着家人。她的女儿坚持自立自强,不管自己多困难都默默坚守,还主动为贫困孩子们做饭打扫,参与到做各种公益活动中来,和丈夫一起成为母亲的铁杆粉丝,默默支持着母亲的“助学事业”。

  2020年,在各方指导帮助下,“崇华之家”工作室、“崇华爱心帮扶基金”和“崇华爱心驿站”相继成立,以张崇华之名,引导并集聚税务系统和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爱的接力中来。越来越多被资助的孩子们在走出困境后陆续加入到“崇华之家”捐资助学、志愿服务的行列中,将这份爱永不停息地传递下去。

  张崇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141  张超凡

  张超凡,女,汉族,1992年3月生,中共党员,吉林省超凡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张超凡出生时就失去了左臂,却不妨碍她顽强拼搏,活出生命“完美”的模样。她是百余家媒体专访的90后创客校长,也是支教山区的年轻讲师;她还参与发起社会组织和社区治理体系的改革创新,用英文向世界讲述中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典型故事。

  大学毕业那年,年仅23岁的张超凡毅然放弃在北京保研的机会,返乡创办了一所艺术教育培训学校,为知名学府输入生源1000余名。为了让更多青年感知榜样的力量,2019年,张超凡与长春市绿园区委、区政府联合打造“梦想小镇”基地公益项目。该基地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长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今已经招募1.2万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创立了新时代筑梦展厅、公益梦想课堂、青少年双创基地,开放以来公益参观量达5.68万人次。

  大学支教的经历使张超凡心怀山区儿童。多年来,她累计为贫困地区捐资135万元,资助患癌教师、残疾人子女及自闭症儿童超过400名。10年间,她走进部队、高校及贫困山区,进行了700余场公益励志演讲,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28万小时,线下受益人数达28万人次,线上互动人数5000余万人次。

  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将其书稿的稿费全部投入残疾人无障碍创业基地建设。2018年,张超凡打造了万余平方米无障碍创业场所,建成16个无障碍洗手间、电梯、坡道等,并联合当地工会、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成立长春市绿园区残疾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至今已为46名家庭贫困和返乡创业的残疾青年提供免费创业场地及孵化服务,助力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超凡通过基金会联合并发动社会各界爱心力量,采取“零元管理费”方式,主动放弃原本可以依规收取的管理费用,共募集各类爱心物资及善款总价值超过890万元,第一时间将医用口罩、防护服、医用酒精、手套鞋套及生活物资送至抗疫一线。

  张超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志愿者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

  142  拉巴卓玛

  拉巴卓玛,女,藏族,1933年3月生,西藏自治区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退休职工。

  88岁高龄的拉巴卓玛生活简朴,把点滴积攒下来的退休金都用来帮助最需要的人。30多年来,她先后为残疾康复者、养老院老人、福利院儿童、特殊疾病患者和灾区捐款累计40余万元,用默默奉献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拉巴卓玛老人手头没有太多积蓄,捐了100元钱。这件事情以后,老人一直感觉很歉疚。2010年,拉巴卓玛毅然卖掉了唯一的住房,住进了只有20平方米的出租屋,将卖房所得的钱全部捐给了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红十字会和福利院,当年捐款累计16万余元。2014年10月17日,在全国首个“扶贫日”,拉巴卓玛又将辛苦积攒下来的1万元捐赠给了西藏自治区残联康复中心的20名残疾康复者。

  2015年3月的一天,拉巴卓玛从电视上看到西藏曲水县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们生活条件简陋,便联系到该社区民警一起来到福利院,把自己积攒的2万余元捐给了老人们。每当有人问她为什么要从事慈善捐赠活动,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她总是淡然地说:“共产党把我从农奴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不愁吃不愁穿,节约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我很开心,很满足。”

  如今,拉巴卓玛虽然年事已高,腿脚不灵便、视力下降,但她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步伐却不曾停歇。走进老人的家,常能看到老人坐在收音机前,认真收听各类需要资助的新闻信息,她认真记录整理,想方设法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拉巴卓玛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143  罗太桂

  罗太桂,男,汉族,1978年8月生,中共党员,华电西藏能源有限公司监督部纪检监察专责。

  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外冲村担任工作队队长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800多个日夜,罗太桂脚底沾满泥土、心中充满真情、事事牵挂群众,用奉献筑牢村民致富发展的基石,用关爱建起藏区适龄儿童向外求学的桥梁。

  2018年12月,罗太桂由华电西藏公司派驻外冲村从事驻村工作。进村后,他很快熟悉村里的情况,发现该村贫困的原因是不重视教育,适龄儿童辍学情况时有发生。他不辞辛苦,走村入户宣传动员,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学校。

  在11岁的藏族女孩泽仁拉姆眼里,罗太桂亲如父亲一样。她从小就没有父亲照顾,姐弟三人靠母亲独自艰难拉扯大,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去读书。2019年暑假,罗太桂得知了这一情况很受触动,在征得女孩母亲和村委会同意后,与在四川广安教书的妻子商量,决定资助泽仁拉姆到四川广安上学,平日吃住在罗太桂家里,由妻子照顾她的学习和生活。罗太桂叮嘱妻子要悉心照顾泽仁拉姆,甚至比照顾亲生女儿还要细致。

  2020年7月,益西、益拉两姐妹考上了内地西藏高中班,但因家庭困难,打算让其中一个孩子放弃学业。罗太桂得知情况,立即登门做说服工作,并积极向公司汇报争取,帮助两姐妹申请到每人每年6000元的助学金,姐妹俩顺利踏上求学路。

  罗太桂还主动帮扶孤寡老人扎尼,经常嘘寒问暖、送去生活物资、帮助解决各种困难。“罗书记经常来串门,没水了,就帮我提水;没柴了,就给我送柴;生病了,还给我带药……”在扎尼眼里,罗太桂就是亲人。

  在外冲村两年多,罗太桂推动村庄建设,修建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带领群众发展木刻产业,外冲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罗太桂荣获西藏自治区“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优秀宣讲员称号。

  144  周永开

  周永开,男,汉族,1928年3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达州市纪委离休干部。

  周永开坚持离休不离志、离岗不离党,长期在传承红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方面传递正能量,展现了一名老党员“不忘初心、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良好风貌。

  丹心不改,传承红色文化。1995年,周永开组织发起“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他以12所红色学校的史实为蓝本,拍摄《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热血》系列丛书;在张爱萍将军的母校——现达州市通川区蒲家中学,自费建起“蒲家英烈园”,确立“热血”纪念日,设立“热血”奖励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先后捐赠40余万元,在家乡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等12所学校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已颁发20多届,共奖励师生1000余人。

  义务护林,誓把绿色还巴山。离休后,周永开来到万源市花萼山,与另两名退休老同志自发组成义务护林队,扎根花萼守山护林,一干就是20多年。在他的感召下,村民们主动加入义务护林员行业。20多年间,他在花萼山义务植树造林1500多亩,硬是把荒山变成了绿林,这些山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清风林”。2007年4月,花萼山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慷慨解囊,把群众当亲人。1994年起,周永开带领花萼山村民们修建通村公路,帮助最偏远的项家坪村告别不通电的历史;动员家人、朋友为贫困户捐钱捐物,修缮破旧的校舍;引进经济作物萼贝,使村民们平均每年增收4万多元;先后资助10多名孩子上学,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2008年汶川地震,他个人捐款、交纳特殊党费1.3万元;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和老伴捐款10万元;2015年以来,他3次交纳特殊党费20.7万元,以行动诠释了老共产党员的淳朴品质。

  周永开被授予“七一勋章”,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145  周维忠

  周维忠,男,汉族,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仪征市供电分公司滨江业务所运维采集班副班长。

  (下转第十一版)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5日 10 版)

相关新闻: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01—106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07—119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20—131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32—145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46—158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代码 159—165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代码 201—207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代码 208—220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代码 221—234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代码 235—248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候选人 代码 249—261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代码 301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代码 302—315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代码 316—328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 代码 329—341

(责编:牛镛、杨光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