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 程硕 作(新华社发)
比如,河南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与河南省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共同发布的《2014年河南省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在8325名问卷调查被访者中,97.6%的人认为身边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改进,其中5889人选择“明显改进”,占总数的70.7%;同时,87.2%的受访者认为公款大吃大喝明显减少。
而有85万人次参加的云南省“群众评议省直机关作风”的调查结果则显示,92.89%的群众对各省直单位改变作风、转变职能、提高效能、建设机关队伍等方面感到“满意”或“较为满意”。
但同时,在这两份调查中,群众对省直机关的作风转变的满意度,大幅超过对身边基层单位作风的满意程度。在河南一份接近1.9万人参与的现场问卷调查显示,有74.9%的受访者对省直机关作风表示满意,但对这一级别以下工作作风表示满意的只有53.9%。
而在群众最希望加大力度查处的违纪问题中,除了高居榜首的“办事推诿扯皮、拖延、效率低下”外,收送节礼红包、公款大吃大喝、违规配备公车、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提拔任用等问题,依然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
制度在于执行,压力在于传导。基层的作风问题,就像投石入湖,中间浪花最大,越往外波纹越小,其中存在一个压力传导层层递减的问题。
正因此,今年,包括河南、江西、西藏等省区市在内的各地,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建立完善落实“两个责任”报告、签字背书、专项约谈、督查、述责述廉、检查考核等措施,力图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将主体责任的落实推进到基层。(记者 申孟哲)
将主体责任扛在肩上
关于怎样才能做个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条标准中,包括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好干部,不贪不腐仅仅是起步线,更要把敢于担当作为可贵品质,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要负好主体责任,该当黑脸时就该当黑脸,不然的话,下属犯错误,领导同样也要买单,如果哪个干部成天只当好好先生,疏于管理,一旦下属犯了错误,管辖的领域出了问题,主官一样要被追责。
从中央纪委和各地各级纪委最近通报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坚持“一案双查”,正在倒逼主体责任的落实,连续出现的一些因为履行主体责任不力被追责的案例很有警示意义,以前那种下属“干部屡现贪腐问题而党委主要负责人依然平安无事”的情况正在成为过去式。
从具体的案例来看,领导干部被追究主体责任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因为放任、包庇、纵容下属人员违反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法律法规弄虚作假而受罚的,有因为下属或下属单位公款大吃大喝、公款送礼、发节日费、转嫁接待费用等严重违纪问题而被问责的,还有因为本单位司机多次公车私用而受到处分的。
分析起来,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领导在履行主体责任方面认识还不够、工作不到位,“一岗双责”和“一级抓一级”的责任意识淡薄,落实不力。你的下属都频频公车私用了,下属单位都公款出国旅游了,作为单位的领导,以自己没参与或是不知道就想推脱免责,那是说不过去的。
为什么要强调主体责任,就是因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和违反八项规定的情况来看,很多问题的发生和不断严重,跟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没有落实好关系很大,有些党委书记对下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知之甚少、不管不问,甚至捂着盖着,搞歌舞升平,导致问题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甚至成了区域性、系统性问题;有些党委书记怕得罪人,对眼皮底下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该抓的没抓好,该管的没有管住。
当下,整治“为官不为”正在成为重点。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今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4个重点要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严肃责任追究,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可见党中央有多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只有树立多扛责才能少追责,不扛责就要被追责的意识,少些“太平官”,整体的队伍才能多些“太平”。(叶晓楠)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