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地方两会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2015各省份施政新取向
截至2月2日,全国已有28个省份开完省级两会。
目前,广东、吉林、海南三省的两会正在召开。
2015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此背景下,31个省份亮出了“新常态”下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
如同往年一样,GDP仍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已经召开两会的31个省份中,有29个省份下调了2015年的GDP增长目标,上海则干脆取消了GDP增长的具体目标,西藏则是唯一没有降低增速的地区,2015年目标值与上一年持平。
改革、新常态、创新、三农、区域发展战略等,也是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这意味着,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细化落实中央确定的重大改革措施,将成为2015年各省份的工作重点。
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仅是31个省级政府2015年的工作计划,更是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前进、发展的具象表现。
31省份GDP增速全面减档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芳 王红茹 董显苹|北京报道
赶在春节前,全国各省份相继进入了两会时间。省长们纷纷亮出了“新常态”下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
如同往年一样,GDP仍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虽然它在中国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正在被努力淡化,但它依然是解读中国经济的切入口,而且,淡化本身已经充满了信息量。
2014年,25省份未完成GDP增长目标;2015年,29省份下调GDP增速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截至目前,已经召开两会的31个省份,有29个省份下调了2015年的GDP增长目标,上海则干脆取消了GDP增长的具体目标,西藏则是唯一没有降低增速的地区,2015年目标值与上一年持平。而在2014年,下调GDP增长目标的省份只有22个。
“GDP增长指标不可避免地要下调了,不可能维持到原来的水平,如果硬要维持,或将会犯大的错误。”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现在只能顺势而为。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因为结构调整的困难很大,用官方的表述是,我们要忍受结构调整的阵痛。另一方面,还要消化刺激措施的不利影响。”
经济增速下调的本意,按照李克强总理的阐释是,腾出手来推进结构性改革,调结构,促升级,向结构更高级、分工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安徽省将2015年的GDP预期目标由2014年的9.5%下调为8.5%左右,安徽省省长王学军分析说,他们所定的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突出了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体现了稳中求进的要求。
内蒙古也将2015年的GDP预期目标由2014年的9%下调为8%,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认为,这一目标兼顾了增速换挡与产业升级双重要求。
当然,从经验上看,各省份经济增速的设定也是以前一年的实际完成情况为基础的。2014年全国各省份经济增长普遍未能完成预期目标,也是GDP增长目标下调的原因之一。
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2014年,全国有25个省份未完成预期增长,西藏是少数完成预期增长的地区。其中,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位列倒数。山西的GDP增速仅为4.9%,与年初预期的9%相差4.1个百分点;黑龙江增长5.6%,低于预期2.9个百分点;辽宁增长5.8%,低于预期3.2个百分点;河北和吉林2014年增长6.5%,低于预期1.5个百分点。
24省份入“万亿GDP俱乐部”,8省份人均GDP达 1万美元
当别的省份还在为GDP纠结的时候,上海已经不关心GDP了。
上海在取消了GDP增长目标后,把20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描述为:经济平稳增长,结构继续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
2014年上海GDP同比增速为7%,2013年的增速为7.7%。据悉,这也创下了1991年以来的最低值。
事实上,近10年来,上海的GDP增速,一直在放缓。而在最近几年各省份GDP 排行榜上,上海位列倒数的时候也并不罕见。
按照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大约在五六年前,上海便取消了对上海区县、部门干部的GDP考核指标。“现在只有一个部门关心GDP,就是统计局。统计局宣布GDP,我不太关心。当然也就没压力了,不过对大数据,到了年底,总要看一下。”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上海市的GDP总量已达2.26万亿元。
在韩正看来,今天的上海如果能够维持在7%左右的增长,已经是创造奇迹。“今年上海增长7%,这个7%的增长部分,相当于浦东开发初期的整个两个上海,相当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末的6个上海。”
那么,不关心GDP的上海在关心什么?韩正说,研究它发展的品质、效益,以及对国家的贡献。贡献反映在哪里?反映在创新的成果上,例如自贸区的体制创新,还有为国家在税收的贡献上,以及国家实施的发展与服务战略上的贡献。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致辞中表示: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基数增大,即使是每年7%的增长,年度的现价增量也要达到8000多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10%的数量还要大。
截至目前,各统计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GDP总值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具体到地方,除贵州、新疆、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7省份未能进入“万亿GDP俱乐部”外,其余24省份的GDP总值均已逾万亿。
其中,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分别以6.78万亿元、6.51万亿元、5.94万亿元和4.02万亿,占据GDP总值的前四位。2014年,上述四省份的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增速为7.8%、江苏和山东的增速为8.7%、浙江的增速为7.6%。
广东的GDP总值已经多年蝉联第一。而在2014年,广东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
在统计学概念中,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被视为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标志。从世界范围看,2013年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有65个,预计2014年有66个,大多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从2008年上海首次突破这一门槛,至今已有天津、北京、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福建等8个省份迈入“1万美元俱乐部”,占全国1/4省份。
预期目标下调之后,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发达省份仍将维持7.5%到8%的增长。这一发展速度基本与甘肃、青海、广西、四川等西部省份持平,同时还高于山西、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等省份,这些省份的预期增长目标定在6%左右。
有学者担心,这或将有加剧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之趋势。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已经开始了反超东部沿海地区之势,但如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远未达到饱和的程度,其下滑趋势却比东部地区还要明显。因为中西部的发展基数较低,若这一趋势不能改变,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必将进一步拉大。” 袁钢明分析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受到了抑制,没能发挥出来。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