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时政>>正文

学习小组:在正定采访习近平

2015年02月01日19:21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2月1日电 微信号“学习小组”1月30发表文章《在正定采访习近平》。文章介绍了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赵德润当年是如何采访习近平的,与习近平有哪些交往?30余年来,他眼里的习近平有何特点和变化?全文如下。

赵德润这个名字,对一些人来说可能稍显陌生。

他是在地方分社工作了 28年的新华社记者、分社社长,他是光明日报前副总编辑,他是国际新闻摄影华赛奖连续5届的评委会主席,现在是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中国新闻史上,这位韬奋奖得主,留下了真正的名篇。他关于河北肥乡县党代会选举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补充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内容。邓小平亲自指示后,在三次重要讲话中谈到这一事件,其中一次讲话收入《邓小平文选》。

坐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当年荷兰驻华使馆静谧的院落中,赵德润与“学习小组”将往事娓娓道来。下午的橙色阳光打进斜向的玻璃窗,赵德润忆起往事,觉得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有一篇报道的主人公很特别,他叫习近平,那年31岁,是河北正定县委书记。

那篇文章,是习近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赵德润,是如何采访习近平,与习近平有哪些交往?30余年来,他眼里的习近平有何特点和变化?下面请听他的自述。

一 缘起

那天,“学习小组”组长给我发短信,问《正定翻身记》是不是我写的。我回短信说:“有此文,有此事。”

我的采访笔记还在。写《正定翻身记》时是1984年,那时我是新华社河北分社的记者。当时正是拨乱反正的年代,在省里我就听说,正定来了一个年轻的县委书记习近平,而且是从中央机关下来,很有思想,很快使正定的面貌发生了变化。

正定作为高产穷县我是知道的。那个时候高产穷县很难受,为了维持高产,盲目加大水肥投入,最后农民很穷,交了征购粮,口粮都不够吃,还要去外县买高价粮。这都是受了“以粮为纲”这种左的思想束缚。

我是怎么知道这事的呢?很多渠道都在传,在省里一次会议上,石家庄市委书记贾然说习近平到正定确实变化不小。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当地转换思想后,工副业和多种经营上去了,棉花、瓜菜等产量增加了,农民生活改善了,为什么粮食产量却没掉下来?

我给正定朋友高培琦(学习小组注:就是《正定翻身记》第二作者,身份为县报道组长)打电话,他说得更为具体。于是1984年4月17日的下午我去了正定。

第一次见到习近平,我就很有好感。一见面,非常随和,讲话不紧不慢,实实在在。我们采访接触过很多县委书记,他在其中很突出的特点是,有思想又很真诚。

4月17日那次见面很短,他让我先下去看一看。近平同志把他自己坐的北京吉普车,就是以前那种草绿色的老吉普,让给我们坐。他的司机雷小群拉着我和高培琦一路下去。

我对习近平真正深入的采访是在4月19日,那次谈话印象非常深刻,笔记到现在我还保留着。

我们是在他办公室里见面谈话的。办公室很简陋,实际情况就跟网上那个很有名、很普通的照片一样。他当时抽荷花牌香烟,农民也吸那个烟,当地产的。当时也有贵一些的烟,但是他只吸荷花烟。

下一页
(责编:刘军涛、张玉珂)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