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省(区、市)候选人>>云南
人民网>>时政>>正文

杨立刚:他视找矿如生命【2】

2015年01月04日13:32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吃苦受累终有效,他更加坚定信心——

勇挑重担当先锋

2010年,云南在全省实施3年地质找矿行动,杨立刚与广大地质工作者一样,心中涌动着担当找矿主力军的澎湃激情。他勇挑重担,超前谋划,在开展资源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对“三江”中南段重要成矿区带成矿条件、找矿规律的综合研究,快速开展项目立项申报工作。整整10天,他和其他技术骨干日以继夜地整理资料、编制立项建议书。协同上级主管领导马不停蹄地跑省厅联系、到北京汇报,用翔实的成果资料和预测前景打动了主管部门和专家,使得《云南保山—龙陵地区铅锌矿整装勘查》成功列入全国首批47个整装勘查区以及云南省3年找矿行动第一批整装勘查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副技术负责,杨立刚瞄准与西邑大型铅锌矿成矿条件、产出层位极为相似的东山铅锌矿并作为重点突破靶区,积极引进、吸收找矿新理论指导找矿实践。他根据以往找矿信息,重点在矿区北部布置槽探工程,但未取得理想找矿效果。杨立刚并不灰心,找来矿区地质、物化探资料,仔细研究、分析地层特点,总结成矿规律,配合院专家组召开了东山找矿重大突破研讨会。针对东山铅锌矿南北向相邻不过百米的两个钻孔岩心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与专家组提出新的工作方案:加密勘探点继续勘查,绝不放过任何可疑点。结合发现的矿化点信息,用X荧光仪快速检测,锁定找矿重大突破的方向和靶位,快速组织实施风险孔揭控深部隐伏矿。随后,沿构造带布置工程揭控,展开大面积地表追索、老硐调查。施工的第一批钻探工程新发现了较好的铅锌、铜、金矿化体,新增矿产资源量20多万吨,展示出较好的找矿前景。目前正在采用物探、化探、槽探、钻探等方法技术组合,继续在矿区外围扩大远景,极有希望取得新的突破。

这些年,杨立刚凭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加强各类项目的野外技术管理及报告质量监控工作。由他协同实施的《云南保山--龙陵地区铅锌矿整装勘查》成果质量受到省督查组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项目工作质量被考评为96.5分,被推荐在全省推广示范。该项目通过三年勘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找矿成果,累计探获资源量铅锌216万吨,新增铅锌资源量134.43万吨,伴生银734.82吨,达超大型规模远景,成为云南省3年地质找矿行动计划最先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项目之一,获得“重要发现奖”。

找矿不是终极目标,重要的是——

促进开发,造福边疆

杨立刚不仅是地质找矿的专家,也是石材勘查的行家。上世纪90年代,云南省大力推进地质勘查扶贫攻坚战略,目的就是在加大找矿力度的同时,千方百计帮助有条件的民族地区群众依法采矿、办矿,为脱贫致富开辟新的财源。

怒江州是全国有名的集中连片贫困分布区之一,由于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州内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为此,州党委和州政府提出“开发东西两面,带动中间一线”的矿业发展方针。这“中间一线”,指的就是福贡、贡山、泸水一带的大理石矿。杨立刚很快就被派到分队并进驻怒江州,担负着“找矿富民,造福边疆”的重任。他克服重重困难,马不停蹄地在大怒江峡谷奔走,认真勘查当地的石材资源,快速组织实施福贡子里甲和架科底、贡山丙中洛、泸水马跨地等大理石矿勘查工作,超额完成储量目标,提交大理石荒料310多万立方米,并积极帮助群众选点建厂,带动了当地石材资源开发,解决了大量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劳动就业。如今,怒江州采用先进工艺开采的大理石材及其制品已远销省内外,并且有了自己的品牌,效益越来越好。 

上一页
(责编:刘昶荣(实习)、曾伟)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