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深爱这片土地,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和所有地质队员一样,长年累月在野外跑,远离现代物质文化生活,远离妻室儿女,家庭的支撑全靠体弱多病的妻子。王建昆最感动是,妻子总是默默无闻地承受着一切,却一个劲鼓励他,家里你放心,只管找你的矿。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哪能没个大事小情?女儿从小就交给父母照看,饿了,病了,上学,都是妻子来回两头跑,从未向他提过要求。女儿长大了,眼看就要考大学,可那是野外施工最紧要阶段,矿区的每一个人都没白天没黑夜地奔忙。同伴劝他请假回家照顾家庭,陪伴女儿复习功课,可他实在走不开,因为有个钻孔按设计要求打了700米,仍在矿层中钻进。根据岩性分析,完全有可能打到新的矿层。他同其他地质技术人员一道“会诊”,并请示主管领导同意,决定加深100米,千万不能把矿打丢了。后来,这个加深的钻孔果然打到40米厚的矿层。加深施工的那些天,他一刻也没离开机场,指挥提钻下钻,及时编录岩芯,整理班报表格和深部资料。由于山上没有手机信号,一直到高考期已过下山,他才打电话回家,得知女儿考得不错,不久就收到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做父亲的那份愧疚啊,他至今提起还眼眶湿润……
转眼间,王建昆已经五十四岁了,在数万人的云南勘查队伍中,这个年龄至今还坚持在野外一线工作的,不说绝无仅有,至少也是凤毛鳞角。
前两年,单位领导考虑他是普朗矿区年龄最大的一个,身体又患多种疾病,想调他到海拔较低、条件稍好的项目。领导征求意见时,他不假思索,干脆回答:算了吧,我还是留在普朗。人这一辈子能遇上几个大矿,这无疑是我实现梦想的家园,怎能轻言离开。
王建昆出生在同属滇西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自小开始,他就亲眼目睹了一拨又一拨地质队员穿梭般来往于大山深谷,找矿寻宝,也亲身感受到附近锡、铜、铂钯、煤、铁矿区的周边群众从依法开矿中得到实惠,日子越来越富裕的现实故事。中学毕业时,他果敢地把升学志愿定在地质院校,毕业后又如愿回到家乡的地质队。最为幸运的是,没容挑选,他就参加了“三江”成矿带几个著名矿区的勘查,由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项目组负责人。
每每想到这些,王建昆总是激动不已。他婉言拒绝了领导的安排,依然顽强战斗在普朗铜矿,照样爬冰卧雪,披艰历险,一丝不苟地重复着那些毫不起眼而又必不可缺的技术工作;照样毫不保留地向年轻地质队员传授着知识和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手把手教他们识别岩石、判断构造、操作仪器,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有的已挑起大型重点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重担……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