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进行连载,禁止其它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出版社联系】
人民网北京12月25日电 (陈苑)李长春《辽沈大地改革潮》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本书收录了李长春同志1982年12月至1990年7月在辽沈工作期间的讲话、文章、批示、书信等文稿124篇,照片143幅,绝大部分内容为首次公开发表。
新书部分摘录:
在沈阳的大街小巷,差不多男女老幼都能脱口唱一句:“沈阳啊,沈阳,我的故乡……”
想得到吗?这首歌词的作者竟是现任辽宁省省长李长春。
其实,沈阳并不是他的故乡。
“祖籍大连,生在吉林,读书在哈尔滨,工作在沈阳,名字叫长春——我是地地道道的关东人。”李长春这样讲。虽然在东北的几个大城市都留下他的足迹,但他最偏爱沈阳。1966年,22岁的李长春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两年后,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扛着行李卷,来到举目无亲的沈阳,一干就是20多年。
和他一起来到沈阳的同班同学中,有个贤淑端庄的女生,后来成了他生活中的伴侣。她叫张淑荣,现在是沈阳市一家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还担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李长春并非名门望族之后,他是吉林市自来水公司一位普通职员的儿子。张淑荣也不是传言中的中央某领导的爱女,她父亲是吉林伊通县一位纯朴、憨厚的庄稼人。她自幼刻苦好学,大学期间表现突出,入党比李长春还早。
长春当了省长,给她生活带来的除了住房比以前宽绰些,剩下的就是数不尽的“苦差事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身数“职”:省长的炊事员、采购员、接待员。
他们有两个孩子,都在大学读书。儿子随父母学工科,女儿则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国际金融专业。孩子们的生活、教育,一直由张淑荣“个人承包”。
记者来到他们家,一进门便遇上两手湿漉漉的张淑荣。“入冬了,正忙着腌咸菜 ——雪里蕻和尖辣椒。”她解释说。
李长春家就在附近的居民粮站买粮,小女儿星期天常去。时间长了,粮站的叔叔阿姨们问:“你们家买粮,怎么不让保姆来?”“保姆?我们家的保姆是我妈!”
的确,身为一名中年知识分子和基层单位的领导,张淑荣在“超负荷”工作。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她也经常为繁重的家务所累,还要为家里的开支伤脑筋:作为长女,有时给年迈的父亲寄生活费;李长春父亲病故,母亲和妹妹更需救济;供养两个大学生,每月至少要一百五六十元……
多年操劳使张淑荣患有较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但她很少抱怨,因为她为无暇顾及家庭的李长春解除了后顾之忧,为李长春的事业插上了翅膀。
作为地道的关东人,李长春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他给人的印象是朴实、直率,又不乏机警和幽默。李长春从开始在沈阳一家开关厂当技术员,就“寡言少语,埋头苦 干”。这是工人师傅对他的评价。以后,他当过市电器公司副经理、经理、市机电工业局副局长、市委副秘书长、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 在沈阳市主政之初,他就说过:“我在任期内,一定要为沈阳人民干几件实事,如果干不好,我还回去当我的电器工程师。”
短短3年间,沈阳这个历史工业重镇,以一种改革的姿态面对世人。租赁制的试行,破产法的尝试,第一家证券市场的开办,劳动合同制的首次出台……一个个大胆的举动,从沈阳这块“改革试验田”萌生,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沈阳市市长武迪生早就这样说过:“长春同志为沈阳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不肯谈及自己的李长春总是说: “我只是依靠集体的智慧,在一些具体工作上组织实施罢了。”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谦虚。
精彩书摘推荐:
《辽沈大地改革潮》收录李长春与胡耀邦邓颖超等珍贵旧照(组图)
李长春早年手迹公开:写信不赞同参加新闻人物评选(组图)
农民朋友谈李长春:盼你穿上我送的鞋 多踩踩庄稼人门坎
李长春新书谈改革:不只当传达室而要做"变压器"
李长春新书谈党风建设:加强党性锻炼过好“五关”
李长春新书谈城市建设:把"夜朦胧,鸟朦胧"状态改变一下
下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