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活着,还能为国家找铀,就是幸福!”这是一个为国家找了一辈子铀矿,如今身患多种疾病,仍然坚持在找矿一线的老同志近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这位老同志叫李芳,今年76岁,退休前是二六一大队总工程师。
作为二六一大队这支“国家功勋队”的老地质工作者,李芳为自己一辈子奋战在相山找铀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因为在中国铀矿地质勘查史上,相山铀矿田的勘查开发可谓是最具光彩的一页,李芳不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后,都和广大职工一起爬山涉水,奋战在一线。经过几十年的拼搏,二六一大队使相山工作区从一个航测异常点发展成为由几十个大、中、小型铀矿组成的巨型铀矿田,被誉为“中国铀都”,成为我国最大的铀资源基地,为我国国防建设和核电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芳也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人们的称赞。职工们都说他是相山工作区的“活地图”、是“泰斗”级专家;大队党委书记吕勇称他是相山找矿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是二六一大队的“宝贝”与荣耀。退休后,他多次被大队评为“老有所为积极分子”、年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还荣获局“道德模范”称号。
肩负使命 成果卓著
李芳是上世纪60年代初大学毕业分配到二六一大队的。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从技术员成长为工区地质组长、大队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工,最后担任大队总工程师,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找铀方向向北方调整,相山地质项目停止。1998年,李芳退休回到了南昌,与老伴一起在儿女身边照顾外孙女。2005年,国家重新恢复南方找矿,二六一大队重返相山。经过十多年的停产,大队技术人员匮乏,技术工作青黄不接,大队领导立即想到了李芳。肩负着“队上需要他、相山需要他”的使命与责任,一声召唤,67岁的李芳不顾自己患有多年糖尿病、一个眼睛视力几乎为零的身体状况,离开体弱多病的老伴和年幼的外孙女,只身回到了大队。
回队后,李芳立即着手组织并参与编撰审定相山地区铀矿资源大基地勘查部署规划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大基地报告),其中几个核心章节几乎都是李芳一人撰写。这份10余万字的报告系统总结了相山铀矿勘查史,谋划了相山铀资源大基地勘查总体部署及下一步勘查具体区段,对相山铀资源找矿潜力作出了客观评价。自2006年以来,大队陆续争取到多个中央、省级基金项目,几乎每一个项目的立项申请报告、立项设计报告及科研报告,都是李芳亲自撰写,并成为其他技术员后来撰写报告的范本。9年来,经他撰写、编制、审核修改过的报告与图纸不计其数,粗略统计达50余万字。其中,他撰写的《相山矿田简介》(2万字)已成为大队新进技术人员认识相山、了解相山的教科书,书中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已成功运用在找矿工作中。而这些报告绝大部分都没有他的署名。
据大队副总工程师谢国发介绍,李芳对大队的贡献更多体现在他总结研究的赋矿成矿规律。他针对邹家山矿床的断裂系火山塌陷构造分析,提出了邹家山式三面交汇的成矿模式,使邹家山项目成为相山地区第一个已被国家认定的超大型铀矿项目;他从居隆庵铀矿项目中,发现其赋矿规律与流纹英安岩变异部位的密切关系,并将这一认识应用于指导李家岭、河元背等项目的实践,使大队在较短时间内成功查明李家岭超大型铀矿资源储量;而乐安县21号带、罗陂两个项目在他的理论指导下,也由过去的小矿点分别发展至中型矿床规模;他回队后指导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居隆庵铀矿床44-70线详查已探明的铀矿资源储量是原有探明储量的近两倍,目前已进入开发利用阶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