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望学,男,1968年9月出生,19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共党员,地质矿产正高职高级工程师。1991年7月至2005年4月在湖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工作,2005年5月至今在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工作,现为院生产技术部主任,兼任武汉城市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专项和长江中游武汉城市群深部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
自大学毕业后,他长期战斗在野外地质调查一线,虽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田望学同志不管不顾,刻苦钻研,练就了过硬的本领:2005年11月,在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人员技能大赛中,被授予“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能手”,是所在单位基础地质调查首席工程师,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客座教授,被中国地调局聘为地质技术专家库第一批入库专家。20多年来,他参加或主持了15个1∶5万图幅、3个1∶25万图幅的地质填图,用汗水换来了地质调查的累累硕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1:25万建始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1:5万宝石河幅地质图”分获“中国地质调查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全国优秀图幅”,主持完成的“武汉地区综合区调”等两项目分获省地矿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先后四次获省地质学会优秀论文奖。
2011年6月和2013年6月连获中共湖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4月获“湖北省劳动模范”,2013年12月获“湖北省地矿局十佳工程师”,2014年4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光荣称号。
一、扎根一线,刻“野外英雄”勋章
田望学1991年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当时三峡工程即将动工,一到单位就被安排到艰苦的三峡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连续三年,年年都到三峡库区,与老地质工作者一起,足迹踏遍峡区的深山老林,汗水洒在各地峡谷深涧……由于深刻体会到地质事业对祖国建设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那时起,他就将这一事业作为人生选择,立下要为地质事业贡献一生的决心。许多与他一起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工由于受不了这一份苦,特别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地质工作步入低谷时期,纷纷离开了,而他没有动摇。时常听他说:“不赶在水库建成蓄水前完成地质填图,以后就无法再填了,对水库的建设、维护及移民安置将是莫大的损失。”就这样,他一直坚持了下来。如今,三峡库区1:5万地质填图都已经完成,对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世纪初掀起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田望学主动报名赴西藏参加青藏高原的地质调查。当时,对去西藏的地质队员体检时发现他的心脏不好,有心律不齐的问题,单位领导劝他不要去,他还是坚持随项目组一起走向了高原。2000~2002年西藏区调项目组所承担的图幅位于珠穆朗玛峰北,雅鲁藏布和多雄藏布交汇处,最高峰超过6200米,最低处不到4000米,切割强烈。进入工区高原反应强烈,而且由于山高谷深,对地质工作极为不利。田望学和他的战友们凭着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青藏精神”,凭着坚强的意志,踏进了一块又一块人类未曾涉足的无人区,取得了大量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西藏工作的几年中,项目组有的队员腿摔断过,有的人与外界失去联系整晚露宿野外,各小组经常背着帐篷干粮在荒无人烟的无人区一干就是半个月,体质较弱的队员有时实在爬不动山筋疲力尽瘫坐在地,这些他都经历过。记得有一次他带队去彭错林的路上,一行四人突遇暴雨,前面的路还很长,而返回已不可能。猛涨的河水把大家围困了起来,眼看天色逐渐暗下来,每个人又冷又饿,有的队员极度绝望。田望学凭着坚强的意志,不断鼓励大家坚定信念,几个人手挽着手一步步试探着前进,四个小时后终于在深夜到达了一处安全地点。有的人实在受不了这份苦第二年再也不去了,田望学三年中年年上高原,直到把项目顺利完成。
20多年来,正是凭着这样一股献身地质事业的决心和信念,一直工作在野外第一线。如今,在找矿突破的征程中,虽然他身上不断增加了技术管理岗位职责,但仍然没有放弃野外调查项目的工作。前几年在担任院基础地质调查中心技术负责的过程中,坚持担任武汉区调等项目的负责人,带领项目组成员,不畏严寒酷暑,他自己总是挑选最艰苦最复杂的调查路线去完成。同时还挤出时间参加马桥、高店子等其他图幅的实际工作,与项目组的成员一起到恩施、神农架等条件艰苦的地区,跑路线、测剖面,渴了喝山泉,饿了吃馒头。例如2011年5-6月间,1:5万神农架地区马桥5幅区调项目遇到困难请他去野外指导,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要带着项目组去野外,大家说以前还从未这样干过,硬是在这段时间里,不仅解决了存在的技术问题,而且完成了以往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其中由田望学个人记录的剖面就有5条,由他个人记录的路线超过50公里。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