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那一条条延绵的山脉,诉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那一层层的岩石,承载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山山水水之间的美景让人迷恋,征服山水的豪迈让人向往。而作为地质工作者,踏遍千山万水,为的不是欣赏自然的美景,不是征服大山的豪迈,而是默默的奉献精神,献身地质的坚定信念。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高级工程师王时忠,1967年参加工作,从事地质事业近50年,怀揣一个梦想,踏遍湖北的山山水水,用自己的脚步谱写着湖北铀矿地质的乐章。
一、七十高龄,百病缠身只愿献身地质一生
也许冥冥之中注定与矿产有着不解之缘,1945年,王时忠出生在有着“膏都盐海”之称的湖北省应城市。1964年高考结束,他收到了衡阳工学院(现南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然而阴差阳错的进入了抚州地质学院(现东华理工大学)学习放射性物探专业。大学期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3年的大学生涯,真正的学习时间仅有1年,特殊时期,并没有磨灭他入学时定下的目标,他始终坚持学习、严格自律,自学了课堂上未学习的课程,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67年6月,大学毕业后,王世忠分配到核工业中南地质勘探局三O九大队(现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从事铀矿地质勘探工作。在1967年到1985年,这15年间,王时忠从刚入单位时的技术员,迅速成为物探负责,再到技术负责,并担任了10年的普查分队队长,带领自己小分队从鄂东南的阳新、通山、崇阳、通城等地,鄂西的宜昌,鄂西北的京山、安陆、随州、枣阳、十堰等地,普查面积超过4000平方千米,发现放射性异常点、异常带几千处,为湖北省铀矿地质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翔实的资料。
野外工作是辛苦的,风吹日晒雨淋,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野外工作的生活是极不规律的,风餐露宿,饱一餐饿一餐,热一餐冷一餐。正因为这种工作性质,王时忠落下一身病痛,关节炎、风湿病等地质队员常见的病痛他一个都不落下,同时还有严重的肺气肿,肾也有比较严重的毛病。
2012年,年近70的他还做了个大手术,现在走路时间稍长就感觉膝盖疼,爬山更是大不如前。即使如此,但是只要哪个项目有疑难问题,他就出现在哪个项目上,和年轻人同吃同住,一起上山勘查,引导年轻人思考问题,帮助解决问题。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地质工作不容马虎,亲眼看到了才能了解情况,才能给出结论,纸上谈兵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正是他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业主的充分信任,帮助局里争取到了更多的勘查项目。
二、五十载风雨,玉汝于成写就丰硕地质人生
工作至今,从最初的铀矿普查小队,到后来核工业军转民后的地质找水,直至现在的矿产勘查,王时忠经历了从核工业309队到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的几十年变迁,经历无数个大小项目,尤其是近些年,湖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成立以来,从铀矿项目到社会项目,从普查到详查,从基金项目到国家补贴项目,几乎每个项目他都参与了指导。
2003年,单位承接湖北省崇阳县东山矿区钒矿地质详查项目,王时忠当仁不让的成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由于当时单位地质技术人员少,所有的工作几乎都由他一人完成。在野外施工,他带着仅有的几名技术人员测量剖面、划分地层、素描探槽、编录岩芯,经常是早出晚归,中饭都是冰凉的硬馒头就着冷开水,待项目完成他整整瘦了10来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个项目最终获得“湖北省2000—2010年地质找矿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8年,单位第一次获得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余家畈上矿区铜矿详查 。基金项目资料验收严格,野外原始资料要严格按照地矿系统的要求整理,我们以往习惯于核工业系统的资料整理方法,与地矿系统的要求有差异。在项目开展期间,王时忠就奔波于项目部与单位之间,经常去其他地矿系统辖属单位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最终验收通过。这个项目虽然矿床规模较小,但是在资料整理方面得到了地矿部门的认可,为单位争取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一名铀矿地质工作者,自然与铀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王时忠对湖北的铀矿分布情况不输于任何人。在他的指导下,湖北省崇阳县梯冲铀矿普查项目,提交了300多吨铀资源量,虽然是个小型矿床,但是对于贫铀的湖北地区也是一个重大的成就。
王时忠参与指导的项目远远不止这些,中央财政补贴的崇阳东山钨金矿、应城祝墩石膏矿、崇阳正源岭钒矿等等,都是他全权参与,有他参与和指导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
“没有老王就没有地调院的今天,他是地调院的顶梁柱,所以技术人员都要以他为榜样,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是湖北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领导生在技术大会上对年轻技术人员的寄语。在年轻人的心中,老王就是一座丰碑,大家都深爱并敬仰着他。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