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马尾,不足1米5的个头,微胖的身材,灰黄着脸色合着深深的黑眼圈,却一副神采奕奕的样子。
“你们别采访我啦,我做的事情和其他人的没什么不同,而且我之前已经得过‘建功立业标兵’了,你们把奖颁给年轻同志吧,他们也很辛苦的!”微微皱起的眉,诚恳的眼睛,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只有当手微微抓着地质包的时候,她才露出一丝安心的神情。
在这样的年代,居然还有把到手的荣誉往外推的人?
我惊讶了。
这,就是在广西地质灾害业界声名鹊起的“铿锵玫瑰”么?
这,就是那个将青春祭献山野,20多年坚持扎根野外的那个“巾帼英雄”吗?
在这个桂林的初冬,我走近了这个朴实的女地质队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的高级工程师,潘晓丽。
采访中,潘晓丽不停地表达出自己对被推荐为最美地质队员的不适应。她说,她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非常平凡、普通的,和每个一线上奔波的地质队员们都一样,并没有任何不同,这样的奖项应该给予更适合的人。
难道她并不是最优人选?
全院上下纷纷对她的说法表示否定。
众所周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简称“桂勘院”)是广西地质灾害业界的个中翘楚。2004年,该院承担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地基稳定性评估》获第九届(即2004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金奖,填补了广西有史以来在该奖项上的空白;曾参加重庆市三峡工程库区的灾害治理专项工程、2008年四川省地震重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项目和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10年起参加广西抗旱应急找水行动、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大会战、广西“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找水打井工程”,分别被国土资源部、广西区国土资源厅授予“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先进集体”、“抗旱救灾找水打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承接的厦门环岛干道(会展中心段)隧道工程勘察,获2011年广西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承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跑道软基石的桩(井)工程,获1999年国土资源部优秀岩土治理三等奖。
“她确实是我们院最适合这个奖的人,潘晓丽这个人就是太过谦虚了,有哪个女地质队员能像她一样,二十几年一直在野外呆着的?还能做出这么多成绩?这个奖不给她还给谁!”该院院长如是说。
渐渐地,从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潘晓丽20多年的野外岁月,慢慢被一点点地唤起……
如果时间听说,可曾记得,在那一马平川的工地上,她一天甚至不敢喝一口水
作为家里的老大,潘晓丽从小是在伯伯家长大。只因作为地质队员的父亲,无法带着那么多家人一起四处奔波。潘晓丽永远都记得,在春节好不容易回家团聚的那段时间里,弟弟一直不停地问爸爸,怎么这个伯伯家的姐姐过了新年还在这的,怎么她还不回家?本应是至亲的姐弟,却有着这样的距离,但潘晓丽没有丝毫的怨恨,甚至,即使相处的时光每每只有那一些些,即使是在村里像野孩子一样的长大,小小的潘晓丽对陌生的爸爸还是存着一丝遥远的尊敬。
在初中准备毕业的日子里,父亲对潘晓丽这样说,去地校读中专吧,我希望你去。看着父亲期盼的眼神,潘晓丽点了点头,答应了。虽然她的英语老师极力劝阻,虽然她从父亲身上模糊地知晓地矿人的各种艰苦,但潘晓丽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地质的道路。
1993年7月,刚毕业的潘晓丽来到了桂勘院。因为做事有责任心,工作主动,业务能力强。1995年5月,潘晓丽被院里派去参加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勘察工程。
这个年仅21岁的女孩子,很快便在项目上吃足了苦头。
因为施工需要,技术人员就在工地周边小学废弃了的杂物房里住下了。几乎每个杂物房就只有4*4米的大小,零零碎碎地散落在校园角落。到了驻地,潘晓丽二话没说就把安排给她的那间小屋麻利地收拾了出来,屋里没有床,她索性自己铺了块木板当床,狭窄的屋子一下就满了。然后她再扛着自带的被子、蚊帐,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住了进去。在远处有个简易的厕所,需要洗澡的时候,就只能提着木桶回到小屋简单地擦擦身,因为临近工地,尘土飞扬,换洗的衣物也只能挤在小屋里晒着。
这些都还不是事,真正的困难还在工地等着她。
当时两江机场的工地已经处于待建设阶段,整个工地的植被已经整个被剥离干净了,路面铺着一层30多公分厚的泥粉。当时正值6、7月的炎夏,每当太阳焦灼着大地的时候,伴随着在工地上同时进行的挖土、运土、整平、碾压等工作的同时进行,整个工地就是一片尘土飞扬的景象。而每每经历过暴雨,大部分工地则又几乎变成一个烂泥潭,淤泥积深,车辆无法进出工地,项目组只能穿着水鞋步行,但粘着烂泥的水鞋沉得让大家步履艰难,只能打着赤脚来回进出工地10多公里进行工作,而也是因为烂泥,工地上没有可供休息的地方,每天在工地,就要完完全全地站一整天。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