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华在泗水张庄镇进行地质灾害调查
卜华,1967年9月生,大专学历,现为二院(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987年,他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到院工作。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大中型水工环地质勘查项目40多项,主编成果报告30余份,探明地下水供水水源地20余处,为十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几十多座地县级城市解决了供水问题,为鲁西南贫水山区近10万人解决了饮水困难。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地市级科技成果奖8项;在各类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篇。先后荣获国土资源部2011年“北方四省抗旱找水打井先进个人”、山东省地矿局“十一五”优秀科技工作者、鲁南院第一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
初次区调 体力殆尽夜宿山顶
刚参加工作不久,随老同志赴沂蒙山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早晨7时许,在蒙山南侧的蒙阳村后,卜华与同事肩挎地质包、手拿地质锤上山了,今天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刚开始上山时,还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可行,视野也比较开阔,一人观察记录、一人定点勾图,进展还算顺利。进入山里后,地形条件变得十分复杂,山高、林密,地质体露头差,当时没有GPS卫星定位系统,野外定点只有用罗盘进行后方交汇,所以看上去每个山头大小高低基本相似,拿着地形图对方位判断也难免出现错误。到中午十二点,还没有跑完路线的一半,此时又累又饿,带的水也喝干了,又没有带干粮,体力已消耗殆尽,而前面还有海拔上千米的摩云崮。如果按原路返回,工作没完成,明天还要接着干,重复今天的路线,耗时耗力。正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听到山沟中传来几声狗叫,仔细一看,隐约发现前面山沟中有人家住,这使他们喜出望外,这就意味着能找到吃的东西,可以继续跑完这条路线。原来,这里住着长年在此看山的老人。据老人讲,这里平时很少有人来,有一条上山的小路只有他们知道,这里山高林密,经常有野生动物出没,因此很少有人光顾此地。山里人热情好客,看到他们俩一身疲惫的样子,马上给他们又是倒水又是拿干粮,把家里仅有的四个鸡蛋也煮了给他们吃。吃完后,向老人付饭钱时,怎么也不收,他们说了许多感谢话后又上山了。翻过海拔千米的摩云崮后,已是下午五点半了,面前到处是悬崖峭壁,人根本无法攀登。面对困难,两位同志不畏艰难,绕到相对低一点的地方,手脚并用,向上一步步攀登。上起后,就地休息了一会,看了看地形图,这一下麻烦了,眼前这个悬崖还没过去,前面还有一个悬崖,此时天已经黑了下来,看来今天无法达到预定地点。一老一少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对无言,心里一片茫然。这时,卜华大胆建议,今天在山顶过夜,明天一早下山。因为这山白天都很难爬,更何况现在是黑天,如果摸黑往前走,说不定就会有不测发生,甚至有生命危险。老同志想想也是,当即同意。他们俩饥肠辘辘地相互依偎在大石头旁边,谁也没有合眼睡上一会,虽然是初夏,山里的夜晚还是相当寒冷,一阵阵山风吹来,冻的人瑟瑟发抖。四下里一片漆黑,风吹山林发出呜呜的呼叫声,还不时地传来猫头鹰的阵阵叫声,更加让人感到阴森恐怖。使人感到夜是那么地漫长,时间过的是那么的慢,盼望黎明能够尽快的到来。到凌晨5点钟左右,天刚蒙蒙亮,只见天上电闪雷鸣,乌云翻滚,风越刮越大,两人不敢怠慢,赶紧向山下方向跑去,顺着山沟向上绕过悬崖,来到山顶,放眼望去,朦胧中看到了山底那条大路。这时雨还在不停地下,身上衣服早已被淋透,由于上山时走的比较急,跑得身上出了汗,因此也没有感觉到凉。下山的时候由于下雨路滑,山势陡峭,加上下山心切,老同志脚下一滑,重重地摔了一个跟头,小伙急忙扶起老同志,相互搀扶着,小心翼翼终于走到了山底,雨也停了,脚下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平。
劳累过度 眼睛落下病根
1997年,卜华接替他人主持实施枣庄市“九五”重点工程“华众纸业有限公司三期工程”供水水源地详查项目。当时仅剩下不到五个月的工期,时间非常紧张,之前进行的勘察工作一直未取得理想效果。他和同事们查阅所有资料,反复研究地质条件与地下水的赋存、循环特征,在确保水量、水质能满足甲方供水需求的情况下,否定了原先单独开采岩溶水的设想,提出了施工孔隙水、岩溶水混合开采井供水方案,很快取得找水突破,施工的5眼探采结合孔单井出水量都大大超过了甲方要求。这个项目受到了甲方的高度赞扬和十多万元的水量增加奖励。主编的成果报告也获得了地矿部1998年度找矿成果二等奖。当时单位经济条件困难,为了节省报告出版费用,采用黑白印刷的100多张附图,全部靠他夜以继日的手工上色完成。因为劳累过度,他患上了视神经水肿,看什么东西都模糊不清;为了节省开支,他没有住院,每天由妻子用自行车带着去医院治疗,前后一个多月花了近万元,几乎耗尽了家里全部积蓄。从那以后,卜华落下了病根,只要连续加上几天夜班,眼睛就干涩难受,每晚回到家都要点过眼药水才能睡得着。
与死神擦肩 至今仍心有余悸
2005年,卜华主持实施华能曲阜电厂水源地详查项目。群孔抽水时排水使用的防洪沟经过多个村庄,虽然前期已经征得各方同意,但抽水过程中单家村的老百姓又提出了比其它村庄高出几十倍的占用补偿要求。为了保证抽水工作顺利进行,卜华与另一名同志前往当地村委会和干部群众协商有关事宜。尽管做出许多让步,但许多村民仍不满意,依然坚持按照他们提出的数额补偿并当场签字画押,否则就不让离开、也不让吃饭。从中午到晚上一直僵持着,天黑以后,在村委会做饭的好心大爷顶着别人的恐吓声做了两碗面条让他们吃,提起这件事,他至今还对那位大爷充满感激。那晚八点多钟下起了雨,后来雨越下越大,许多村民想回家但又怕他们不答应条件就走了,十几名村民把他们推拥到村委会的一间办公室里反锁在里面,留下几个人在门外轮流盯着。后来卜华想方设法和电厂取得联系,并通过他们向曲阜市有关领导汇报相关情况,凌晨一时左右,曲阜市政府派来有关领导出面担保,才把他们放出来。当时大雨滂沱,他们又冷又饿、深一脚浅一脚摸索了一里多的泥巴路,才走到回去的公路上。雨水肆虐,狂风大作,夜色深沉,他们在雨地里苦苦等待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有一辆车驶来,好心的司机答应捎他们一程,卜华感动得连声道谢。就在汽车发动的瞬间,原先站立的地方一棵大树被狂风拦腰折断。回想起那段往事,他仍心存余悸。
连续加班 多次瞬间休克
2006年主持实施“山东省重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调查研究”项目期间,是卜华最为难忘的一段工作经历。研究成果的编制,需要参阅的资料涉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供水水源地勘察、几十年的地下水动态及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资料100多份。将这些资料充分融合、提炼升华应用于应急水源地的评价研究工作量很大。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他一人顶着几个人的工作量,夜以继日连续加班四个月,每天晚上都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家,其间从未休息过一个星期日、节假日。连续的加班加点使他的抵抗力不断下降,原来一年到头从未进过医院门口的他多次患严重的感冒发烧,有时还眩晕头疼,但他按照预定进度完成任务的信心一直没有动摇,每次患病都是打完吊瓶再接着去干。那年的11月中下旬,晚上加班时,他出现了多次瞬间休克现象。坐在电脑前正写着,突然眼前一黑头就碰在桌子上;开始他没当回事,后来一天晚上连续出现了两次,其中一次把额头都碰肿了,第二天他到单位西侧的门诊部去问大夫,大夫告诉他你这种情况就属于平常所说休克的一种,只是时间比较短而已,如果长时间出现这种现象后果是很可怕的,反复劝他一定要多注意休息,晚上千万不要再加班了。他在返回的路上想:大夫说的话也许是真的,但不加班,剩下的工作怎么办,领导的信任,耽误了又怎么去交代?硬撑也要把这个项目撑下来。这件事情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包括他的家人和身边的同事。从此以后,他每天晚上到办公室加班,口袋里都要装上两瓣大蒜或一块姜,隔半个小时左右起来活动一下身体,吃上一点姜或蒜刺激刺激神经。持续的超负荷劳动,使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头发在几个月里白了三之一还多,左眼视力从1.5下降到0.8。每晚回到家中,都要让妻子给他使劲踩背,直到骨节“啪啪”作响,不然的话,即使捱到第二天早晨,也难以消除背部的酸疼。在他和课题组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成果如期编制完成,并顺利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鉴定与验收。鉴定结论认为:“该成果是一份高质量的具有集成创新性的重大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我国其它城市应急供水研究具有示范、推广价值。”该项成果被评为200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打井找水 解决百姓饮水难题
邹城市石墙镇前羊绪村是一个非常缺水的村庄,每天早晨七、八点钟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水车翻山越岭十几里到山西侧的樊山村去拉水,天旱的时候有时接一桶水要等上半天,能够拥有一口属于自己村的水井是全村老百姓几十年来的愿望;村委会主任刘昭云给卜华介绍,全村共有1000多人,历届村委会都把找水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截至2010年,持续不变的找水历史已经有 28年了,前前后后打过10多眼井,不是没有水就是水很小,一抽就吊泵。由于没有水,村里的姑娘争着往外嫁,男青年找个对象很困难,30多岁的光棍满街跑;村主任怀着渴望的眼神对他说,“你们是专门找水的,这次就指望你们了,如果连你们也找不到水,那我们村的老百姓就真的看不到希望了。”这是他见到过的第一个吃水如此困难的村庄,面对群众的渴望和信任,他发誓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次工作机遇,让1000多名群众吃上属于自己村的水。为了给该村找到水,他连续四天给其他村庄定完井,就返回到这里爬山,先后爬遍了村子周围的七、八个山头,部分山头还上了两三次。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古木村东山上的崮山组地层中找到一条从前羊绪村南经过、走向320度的张扭性断层,初步分析在下部张夏组灰岩中应该有水,使用物探方法找到隐伏断层,确定了井位,后经打井队施工,出水量每小时22立方米,终于为该村圆了几十年的找水梦。
相似的情况出现在山亭区凫城乡石门村。石门村是一个祖祖辈辈靠山坡上一个小泉吃水的村庄,由于地势高,地质条件差,水源极度贫乏,山亭区水利局曾在该村打过一眼180多米深的井,但一点水没有。全村原有700多口人,目前仅剩不到400人,四十岁左右是村里最年轻的;多年以来,除了投靠亲戚朋友迁出去的,年轻人不论男女都往山外嫁。为了解决这个村的吃水困难,前期定井组在此确定了一个井位,设计孔深200米,施工至预定深度后,一点水也没有,继续增加孔深,施工钻机已经没有能力。卜华到这里来查看施工情况,该村的杨书记深情地对他说:“要是再没有水,我们村的香火可就要断了,求你们给我们村找到点水吧,不管是多是少,都谢谢你们。”这是他在这次工作中见到的第二个最为缺水的村庄,也是这次打井名单中地质条件和补给条件最差而又对水最为渴求的一个地方。为了给这个村子找到能够延续香火的地下水,他连续两天去那里对地质条件进行踏勘与分析,最后认为此处位于断层带附近,上部具有一定补给范围,下部朱砂洞灰岩、白云岩中应该有水,有必要继续增加孔深,为该村的老百姓冒一次险。他果断撤离现场钻机,调来新型潜空锤继续施工,当孔深至350米时开始返水,施工至429米结束,出水量达到每小时12立方米。按照该村老百姓的话说,这些水不仅解决了吃水问题,还能喷灌100多亩地的农田和果树。卜华真诚地希望亲自主持施工的这眼枣庄市最深的井,能够为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带来延续香火的希望。
抗旱打井 走遍上百个村庄
自2010年9月山东省遭遇百年一遇大旱以来,抗旱形势日益严峻,他积极响应中央、省委抗旱找水打井号召,担任鲁西南抗旱现场总指挥兼技术负责人,大年初二就和同事们一起投入应急抗旱找水打井活动中,每天天不亮出发,晚上披星戴月回家,每天都要爬好几个山头,往返几十里山路,有采石厂的地方满山杂草、树木覆盖着一层粉尘,下山后泥土满身。一天他上山累得浑身出汗,被风吹后发烧、咳嗽,几天浑身无力,家人和同事们劝他休息两天,但考虑到工期紧迫,尤其是想到老百姓那种渴望的眼神和满怀希望等待的心情,他没有向领导提出休息的要求,每天早晨带上一杯感冒冲剂和同事们一起出行。鲁南院的前期定井工作分为三个组,卜华主要负责邹城市、峄城区等地基岩井位的确定,他走遍了大大小小各个村庄,确定了17眼井,找水成功率100%。而后在负责枣庄打井施工过程中,又为镇、村干部和群众要求,在不太适宜定井的村庄里,新增定井8处,皆获成功。定井工作结束后,他又主持实施枣庄地区27眼基岩井的钻探施工与组织协调等工作,带领九名技术人员转战滕州、山亭、峄城、台儿庄等地,周密组织,科学调度,白天到野外查看现场,晚上研究进度方案,不到一个半月就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定井效果和成井质量受到省专家组以及地方政府与群众的一致好评,其中24眼井被验收组评为“优质水井”。随后,再受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重托,他带领原班人马,前往海阳市贫水丘陵区13个乡镇定井154眼,为后续打井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本人也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北方四省抗旱找水打井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