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革,这个清单就必须公布
提起本届政府力推的这场改革,许多人都曾高度关注过2014年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当时会议决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除公开的事项外,各部门不得擅自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方向迈进,逐步做到审批清单之外的事项,均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形容当时的舆论反应:“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这个清单公开,就意味着以后的取消和下放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进行,你别给我边减边增了,也别给我拆解或者合并同类项了,社会上都在看着呢!”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用“晒权”倒逼改革的想法,最早是源于国务院审改办的一次内部讨论。
“一位负责审改工作的副主任第一次开会就提出要实事求是,不能假改革,要改就真改。”一位参与改革方案设计的干部回忆,“有一位同事就提出,在审改工作里经常发现边减边增或者改头换面变相审批的情况,要改革,这个清单就必须公布,如果你不公开又变来变去,老百姓看不到你这个改革。最终我们把这个想法汇报给了国务院领导。”
审改办用了8个月左右时间,通过“三下三上”,与各部门反复核实,最终汇总形成了一份中央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与以往不同,这个“权力清单”的确定首次引入了第三方评估。一位审改组成员介绍,如今审批事项该不该取消、能不能下放,必须要经过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协会和服务对象、专家学者这“三关”评估。“这就不再是政府内部自拉自唱。有时候部门和我们都觉得应该,但专家组就不同意,说不能取消。也有时候部门说我这个下放给地方政府行不行,专家组说你别下放了,直接取消得了。”
在正式公布“权力清单”之前,国务院审改办曾经开过一次大会,参会者是国务院各部门负责审改工作的司局级负责人。会议开了一整天,上午是对下一阶段改革的全面部署,下午是就各部门的底数和清单当场一对一沟通。
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审改办在中国机构编制网正式公开“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涉及国务院60个部门正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共1235项。这是中央政府首次统一集中晒“权力清单”。此前,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和国家密码局3个部门因没有门户网站,没有对外公开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本次一并公开。
“这次是真的对自己‘动刀’了。”一位长期参与审改工作的官员表示,“这是很有含金量的一项举措,就是要真改革,不搞假改革。”
某种意义上,处在改革第一线的各部委的状态,就是这场简政放权风暴的缩影。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杨洁介绍,从2001年到2012年,发改委一共取消、下放和调整了67项行政审批事项,而在自去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就取消、下放了44项。
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则将农业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过程比喻为一场“确实割了肉”的自我革命:“我们取消下放的比例,从最初的33%,提高到后来的45%,直至现在的53%。”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