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华,中央气象台目前最年轻的首席预报员。10月11日,当记者见到她时,在她的脸上,还留有国庆值班4天的疲惫。“无论是普通预报员,还是首席预报员,其实只是工作任务不一样。首席预报员的责任更重,压力更大。”张芳华说。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承担对全国关键性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服务和技术把关工作,还要承担科研任务,特别是有时要制作、把关重大信息专报等决策服务材料。这些决策服务材料需发送给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有压力是正常的。”张芳华认为,“作为预报员,只要对工作特别认真,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就会觉得压力大;而这种压力来自预报本身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对天气预报的高需求。”
2001年7月,张芳华研究生毕业进入中央气象台。13余年的时间里,她一直从事预报工作,先后担任主班预报员、领班预报员、首席预报员。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她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首席预报员,当时就觉得要踏踏实实工作、学习。在她孜孜不倦的努力下,2012年底,张芳华成为首席预报员。“第一次值班很紧张,早上5点过就到了台里。”张芳华不好意思地说。2012年12月19日上午8点,她首次作为首席预报员主持全国天气会商。看起来,她表情很放松、语气很平缓,但紧握鼠标的右手和紧攥成拳头的左手“暴露”了她内心的紧张。“我紧张的时候,脑子里会短暂空白,听不清别人说的话。”张芳华腼腆地说。现在,她每次值班依然会紧张,“这种紧张不是焦虑,而是期待预报结论更准确些。”
为了让预报更准确,张芳华平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经常向同事请教。她认为自己不是“学霸”,只能靠勤奋和努力来提升自己。“我感觉自己和资深预报员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经验上。”张芳华觉得自己还很年轻,需要学的东西比较多。她深知,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在何种工作岗位上,她都坚持做笔记,记录不同季节的服务重点,总结分析工作中的点滴得失。十几年来,她记录的笔记本有厚厚一大摞。正是得益于勤于学习的习惯,她对全国各类灾害性天气特点和物理概念模型都很熟悉,具有清晰的预报思路,能较好地把握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首席预报员,她每次值班至少要连值3天。每次值班,张芳华就会在早上6点之前到岗;如果要签发比较重要的预警信息,她凌晨5点30分之前就必须到台里;如果有重要的天气过程,她晚上回家就会很晚,甚至要住在单位的夜班值班宿舍里。“去年7月份,我接连四五天没有回家。因为值班要早起晚归,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我就住在宿舍。”在此期间,在国家气候中心工作的丈夫带着儿子来看她。她的同事笑言:“这是探亲来了。”其实她和丈夫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工作,但忙的时候,两人却几天都见不上一面。
张芳华坦言:“说实话,工作忙起来时,没有时间去想孩子和家庭。”在当上首席预报员之后,她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了,家里的事几乎都交给了丈夫。她的家人非常理解和支持她的工作。“如果家人不支持,我的压力会更大。”张芳华感慨地说,“另外,领导和同事的理解与帮助也很重要,是他们的关心和包容支持我走到了今天。”她永远都不会忘记,第一次主持全国天气会商的那天,首席预报员孙军早早来到台里对她进行悉心指导,天气预报室主任宗志平也在背后微笑着给她鼓劲。
天气预报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如果没有预报准怎么办?张芳华说:“继续分析,不能因为天气过程过去了就不管了,要做好事后总结。”如果报错了,她就会认真总结错在哪儿,反思一下。“要想报得准,需要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要对预报对象的特点、成因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还要掌握先进的预报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对数值预报模式进行订正。”张芳华认为,“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分析要细致一点。预报员经常会说一个字——抠。大多数时候,抠得细比较好。”她认为预报员要像武林高手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盯紧每一个环节。
平时不怎么打扮的张芳华,在值班时会格外注意自己的仪表。她认为,这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态度,而全国天气会商是展示中央气象台全面能力的窗口,因此要特别重视。今年国庆值班时,她穿了一件很漂亮的橙色上衣。“我觉得这件衣服显得喜庆些,今年春节值班我也穿了这件衣服。”她笑道。
张芳华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她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很满意。“我不后悔当预报员,这应该是最适合我的职业。我的家人也为我感到自豪。”她告诉记者,“我只想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地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无愧于心。”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