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手环节“层层腐败” 制度“空转”防线失守
近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分别于2002年设立了农作物良种补贴、2004年设立了农机购置补贴和粮食直补、2006年设立了农资综合补贴。目前形成了以上述四个补贴为基础,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业重点生产环节补贴和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为补充的基本制度框架,为粮食增长、农民增收发挥了关键作用。
据财政部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中央财政安排的“三农”资金项目约上百项,省一级普遍在100项左右,个别省份甚至多达数百项。2004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仅2626亿元,到2013年已达1.3万亿元,其中仅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基础支农补贴就增长近10倍,从2004年的145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近1700亿元,年均增加近百亿元。
安徽濉溪县村民吕金良给记者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农业补贴比作蛋糕,至少可以分成三块:一块是普惠型的几乎所有农民都受益的,如种粮补贴、新农保、新农合等,这些补贴通常到户到亩,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由于“一个萝卜一个坑”,农民基本都能拿到;另一块是特殊人群补贴如低保、五保、危房改造等,通常补贴资金几百元到几千元,因为分配不公往往被套取、侵占的比较多;还有一块是专项补贴如征地拆迁、修桥修路、新农村建设等资金,这些钱是老百姓间接受益的,到农民身上是“毛毛雨”还是“大雨”,则主要取决于相关环节的干部素质。
“大量撒向农业的真金白银在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成了一些‘硕鼠’觊觎的目标。”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肖巍鹏说,近年来,检察机关侦办的涉农资金犯罪案件看,农业补贴的跑冒滴漏在上述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存在,农业补贴资金从小打小闹的“跑冒滴漏”到局部地区出现了“管涌”,暴露出管理、分配和监督的诸多问题。
——资金分配权力过分集中是诱发问题的首要原因。
肖巍鹏认为,随着国家支农资金投入的增加,资金管理人员的权限也在扩大,不少人在资金管理使用上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集权钱于一身,掌管项目申请、审查、上报等“一条龙”环节,而系统内监督又通常以报表或自查的形式进行,有名无实。在金树芳案中,一些企业证人表示,龙头企业的评选和项目资金分配都是由金树芳“说了算”,“不给他送钱不好办”。
——使用过程中的管理粗放、制度“空转”,是造成资金流失的关键。
一位村干部坦言,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补贴发放登记的基础信息库,往往村里怎么报镇里就怎么批,很少去现场核实上报数据的真实性。比如按照国家规定,粮补款发放前需经过登记、公布、审核、复核等多达9道程序,但在一些地方这些登记、审核往往“纸来纸往”,只走了个形式并未落到实处。在江西余江县一个镇18个村官侵占粮补的案件中,当地镇村干部正是利用这一点轻易贪污粮补款的。
——“政出多门”致信息不通重复投资,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和流失。
记者在江西省一个县的农业项目基地看到,一个仅约百余亩的基地,头上却戴着五六块示范基地的“帽子”。基地负责人私下告诉记者,这是“一女多嫁”,以一个基地申请不同部门的项目。“哪个部门的人来就挂哪个部门发的牌子,戴这么多帽子就是为了多搞点项目资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