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李肇星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 何亚非任院长【3】

2014年05月28日09:47    来源:东南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李肇星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 何亚非任院长

  特殊院长的“公约数”

  从张铭清,到何亚非,近年来,厦门高校接连迎来“高官”院长。

  这是厦门高校的明智之举,也给这些学者型干部新的平台和挥洒的空间。而导报记者梳理下来,这些“特殊院长”,也有不少共性。

  均为学者型官员

  到高校当院长,得有一副好口才,最好是学者型官员。

  从口才上来说,曾任外长、副外长,在外交领域交锋中经历“枪林弹雨”的李肇星和何亚非,深得外交辞令,口才不必多说。同样,张铭清院长当过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不仅口才过人,说话拿捏的尺度亦是精准。

  与此同时,他们在所在的领域,不仅有丰富的阅历,且有深入的研究。如,具有高级经济师身份的丁国炎院长,不仅著作颇丰,在论述一个观点时,就常以权威的数据来分析解读,论证的精神不可谓不严谨。

  科研+带博士生

  除了李肇星担任名誉院长外,导报记者注意到,其它三位“高官院长”,在担任院长的同时,获聘博士生导师。

  而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给导报记者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这些院长,都带有相关的科研课题,上课以给学生开讲座为主,也会负责培养一部分的博士生。

  专业对口,经验丰富

  学新闻、干新闻的张铭清,到厦门大学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从专业上来说,再对口不过。

  同时,在外交部长期任职的李肇星、何亚非,加入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课题对他们来说,不仅熟悉,更是专业、权威。

  “官、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在丁国炎赴华侨大学履新时,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曾这样寄语:“研究院对接得好,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是一种很好的官、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是多方共赢的事,让我们看到正能量。”其实,这也是这些特殊院长加盟的一大共性。

  可以说,中国教育最大的缺陷是师资来源单一,让这些有实际经验的领导干部、实践工作者进入高校,能为高校带来理论知识之外的补充。这也是进一步打通高校、政府、社会三界的壁垒,有利于为科研深入和人才培养创造更好条件。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王泽、盛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