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湖北夷陵引导资本上山下乡,并轨城乡公共服务 

城乡统筹 乡村发展咋破题(走转改·一线调查)

本报记者 杨宁 陈凌

2014年04月12日03: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改变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湖北宜昌夷陵区探索用城乡统筹破解城乡二元发展难题,让广大农村共享发展成果。如何改变资源从农村单向流向城市的局面?实施效果如何?有何借鉴意义?记者实地调研。

  

  为何统筹发展

  农民占人口80%,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腰里别锄头,水到便开沟”,这曾是夷陵农村的写照。

  “以前种地不赚钱,想多挣钱只能去城里打工。娃儿想上好学校也只能去城里。”夷陵区下堡坪乡蛟龙寺三组农民崔化秀回忆过去感慨道。

  “夷陵80%是山区,80%是农民,过去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区集中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东部经济总量占全区的60%。” 夷陵区城乡统筹发展办公室主任赵华举例道,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为19353元,农民则是9713元;全区176个村中,年收入最低3608元,最高则达12225元,差了近3倍。

  “宏观层面上,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村的资本、人才被单向吸引到城市,而城市资源却难以回流到农村。城乡差距越拉越大。” 夷陵区规划分局局长陈孝定说,除了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区域功能设置在以前也是各自为政。

  夷陵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关口,城乡统筹可以融合多个产业,释放巨大的生产力优势。

  就此,夷陵区委书记刘洪福打了一个比方:城市和乡村发展,就像人的五指合掌成拳才能发挥合力一样。夷陵探索的新路便是“五个一体化”,即从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实现城乡同步。

  刘洪福说,“城乡统筹并不仅指城市应该‘照顾’农村。城市也有其弱势,自然资源少、人多、空气环境差,城市也应该享受到农村的资源。”

  如何成功“造血”

  统一规划发挥区位优势,引导资本注入

  城乡统筹,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2013年起,区财政年拿5000万作为专项资金,加上区级净增财力的30%、乡镇净增财力的80%用于城乡统筹,确保年村基建投入不低于3亿元,村均不少于20万元。

  在从夷陵市区去往官庄村的路上,记者看到,沿路的丘陵阡陌间是大片的茶园、橘树,小楼散落其间,樱花、油菜花簇拥着房屋、山地。“城乡统筹要让农村留得住人。”官庄村支书肖永才介绍道,“眼前这个村子大到铺路架桥、村子的功能分区,小到小路绿化、庭院景观,都经过严格规划。我们走的这条生态休闲绿道,和城市道路一个标准。”

  “城乡统筹,首先就要统一规划建设。”赵华说。夷陵编制完成3424平方公里的城乡统筹全域规划和重点区域、176个村庄的规划。全区被划为三大块:东部建成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城乡统筹示范带,中部发展休闲旅游,西部建成三峡坝库区的生态屏障。

  “要想统一规划和建设,就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要变‘输血’为‘造血’,最重要的是在农村培育农业产业。”刘洪福告诉记者。夷陵把柑橘和茶叶作为农村支柱产业。目前,已有20万农民种植柑橘,种植面积达33.5万亩,还带动了周边62家柑橘打蜡厂。

  “城乡统筹必须发挥市场的作用,让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上山下乡’。”赵华介绍说,去年夷陵区出台《激活社会资本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施办法(试行)》,吸引城市资本到农村新办各类产业项目105个,投资总额55亿多元,带动农民就业6912人,已有80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入驻各乡镇,还成立了产权交易中心和股份合作社。

  “城乡统筹,难点在城乡公共服务并轨。”赵华说。夷陵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公立区直幼儿园和小学在偏远乡镇设立分校;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结成医疗联合体,专家在卫生院驻点;全区设176个村级卫生室,为85%的村民建立了医疗档案……

  探索启示何在

  规划需尊重历史,农村宜就近发展产业

  “夷陵在城乡统筹中,存不存在大拆大建,甚至‘千村一面’的现象?”

  面对记者的问题,夷陵区区长卢斌说:“城乡统筹不是简单地把城市的东西搬到农村,也不能不加选择地把外地的模型套在自己身上。”

  一方面夷陵部分乡镇建筑有浓重的徽派风格,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不少峡江建筑。在基建一体化推进中,夷陵提供几十种不同造价的设计方案作参考,充分考虑留存历史记忆。

  “搞统筹初期,有人建议建大社区,把人都搬进去,夷陵则是‘就近就地城镇化’。”赵华说,夷陵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就近就地”,让农民离土不离乡、不出村就能享受公共服务。

  “有一条很重要,那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刘洪福说道,为了保证政策不会随着干部的变动而变化,夷陵把城乡统筹规划提交区人大,人大以法定形式通过,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

  当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采访中,记者发现还有少量偏远山村相对落后,道路硬化和旧房改造尚未完成;即使是已经享受到改革红利的乡村,如何让村民转变旧有观念,成为“职业农民”,仍需加强引导;此外,如何激发传统伦理,比如乡规民约的作用,推动基层自治,也需进一步探索。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12日 06 版)
分享到:
(责编:曹昆、崔东)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