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吴文锋
■杂谈录
张恩杰
今年清明时节,中山市殡仪馆首次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向参与活动的市民介绍尸体防腐、化妆、穿衣等细节,并让其参观火化间、焚烧炉、骨灰楼,这无疑揭开了“死亡”这层神秘面纱,让参观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
对此,参与此次活动的幼师李小姐表示,她希望能够组织学生到这里接受生命教育,改变目前忌讳死的社会遗风。她说:“中国人喜欢圆满,回避死亡,比如你见到老人家都要祝他们长寿。而我觉得了解死亡,才能够更加珍惜生的价值。”
在笔者看来,传统的清明节,让以氏族为单位的成员都聚集在一起,拜祠堂,祭祖先、扫坟墓,烧纸钱……这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孝道文化及宗族观念;而在时下,随着计生政策的推行及人口迁移的大背景,使得大家族变成了小家庭,大聚居变成了小聚居,甚至有的常年孤身在外打拼,清明节无法回乡扫墓,于是互联网自然而然成为了网民寄托哀思、缅怀先烈的一个公共平台。
就在中山,有不少大中专生流行“微祭奠”,通过微信、微博发一段文字、点上一根“蜡烛”、献上一束“鲜花”,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笔者发现,这些文字里饱含的更多的是一种忧伤的感情,包括回忆亲人生前种种对自己的好,以及亲人去世后对自己的打击与无限思念。总的来讲,这些文字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但缺少一种向上的力量,或者说对生命的感悟。
同样是在互联网上,也有一些博主贴出名人墓志铭。比如,古希腊大数学家刁藩都的墓志铭上写着:“过路人,这里埋葬着刁藩都的骨灰,下面的数字可以告诉你,他的一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如此,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了婚。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从儿子死后,他在深切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大文豪鲁迅先生生前敌人如云,遭受四面围攻,却愈斗愈勇,痛打“落水狗”剿灭“夏三虫”,势如破竹。临终时还意犹未尽,留下铮铮遗言:“一个也不宽恕。”颇有来生再战的意思。
这些墓志铭意味深长,有着对人生的总结与生命的感悟,也有着对求生的愿望。从词性上讲,生与死是一组反义词,同时也存在着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怎样活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每一个活着的人所要深思的问题。同样,清明节也不能只是寄托哀思,可否将他当做生命感悟节,这样才能更加珍惜生的价值。
末了,引用日本电影《入殓师》里的一段经典台词,“死亡是谁都会经历的,但是死亡的原因不同,入殓师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个过客,他做的只是让活着的人记住死去的人。”让我们正确对待生死观,珍惜生命,活在当下。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