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4月4日电(记者安阳、王君宝)到先人墓前祭扫是清明节期间人们的主要活动。近年来,越来越多身在异乡无法归家的游子,开始选择通过网络寄托对先人的哀思。
在网络祭扫平台,用户可以在线为故去的亲友创建虚拟陵墓,并进行上香、献花、祭酒等祭扫活动,还可发表追忆文章。
祭扫平台天堂网总经理张兆麟介绍,由于许多游子身在异乡无法回乡扫墓,网站创始人便萌生建立网络祭扫平台的想法。
据了解,目前该网站已拥有340多万注册用户,近两年每年新增用户约100万人,每日实现上香祈福等网上祭扫操作20余万次。网友“逮啥拍啥”由于在外地工作不能去墓园祭拜,便在网上为父亲建了一个永久纪念馆,每到清明和父亲祭日,他都在这里点烛上香、寄托哀思。
网络祭扫在微博等社交平台引发了网友热议。一些网友表示,网上祭扫既文明又节俭环保,同样能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之情,是非常适合游子们的一种祭扫方式。网友“一路前行HQY”认为,网络祭扫是一种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说,由于社会的流动性和城市化,传统祭扫方式对于远离故土难以回乡的人群已不很适用,通过网络来祭奠故去亲友也是一种时代特征的体现。
对于有人认为网络祭扫非亲力亲为、有些流于形式的说法,曲文勇表示,很多人身在异乡,清明节三天假期回家祭扫,不方便也不容易,尤其是“80后”“90后”,他们的祭奠形式会发生一些变化,重要的是这份孝心。
他认为,中国人清明节祭奠先人的习俗既是一种重要的追思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应抱着一种宽容和开放的心态来面对。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