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湖南石门:河水砷超标千倍 157名村民致癌死亡【3】

2014年03月25日07:02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湖南石门:河水砷超标千倍 157名村民致癌死亡

  龚兆元:种菜。

  他叫龚兆元今年68岁,去年9月份被石门县人民医院诊断为多发性鲍温症,医生在后边加注“慢性砷中毒属皮肤癌”。

  龚兆元: 现在就开始烂了,这几个疤都要开始烂了。

  龚兆元指着腹部接连的几块伤口告诉记者,他现在这个病就是砷中毒引起的,身上长的这个黑东西,一到天暖就发痒,一发作起来钻心地痒,开花发烂,流脓水,然后又结痂。不能抠,一抠一个坑,它又会跑到别的地方继续长让他苦不堪言。

  龚兆元:不动不碰它还可以,它就结痂了就不疼,结痂一碰掉就火烧地疼,在一个就是痒,痒起来用刀锯都不行。

  距离村庄最近的磺厂医院能做排砷解毒治疗,但一次费用就在三千元左右,由于重金属解毒药物目前还不在新农合的基本药物目录,高额的医药费龚兆元无力承担,龚兆元每月只好去医院开些便宜的消炎药涂抹,以便减少皮肤癌病状发作,由于患病他已经无法再干重体力活了,靠种地为生的他自然也就有没有了收入来源,为了生计只能强忍着病痛在自家小院子里种些菜吃,可没干多一会龚兆元便停了下来。

  《经济半小时》记者:我看你干了一会儿就咳嗽喘了。

  龚兆元:又咳嗽又疼,不能干了。

  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处境,龚兆元显的很无奈。

  龚兆元:自己家的田不能种,生产的东西又(砷)超标,不能在屋子里等死,还是继续要种,继续吃,已经砷中毒还要吃这个砷中毒的菜。没有钱买怎么办,不可能拿钱去买,因为没有钱。

  村民们认为现在患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雄黄矿生产时肆意排放造成的砷污染,他们多次找到矿区讨要说法,一直到2003年初石门县白云乡代表湘雄公司做出回应,同意给每位砷中毒村民一次性补偿医药费、丧葬费共计1千元,虽然做出了补偿,但这1千元补偿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村民来说显得杯水车薪。

  根据世卫组织以及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每升饮用水中砷的含量不能超过0.01mg/L,而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世纪90年代在石门矿区附近做“砷暴露研究”表明矿区附近的鹤山村河水含砷量达到0.5-14.5mg/L,超出标准上千倍。

  据不完全统计,这个距离雄黄矿百米之外的鹤山村全村700多人中,有近一半的人都是砷中毒患者,村中患癌症的人比比即是,根据磺厂医院的初步统计近二十年来,因砷中毒致癌死亡的已有157人,而且因砷中毒引发癌症的患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年龄也在逐步年轻化,砷中毒在这个村子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

  村民:我妈妈手指都烂掉了,我奶奶脚上也长了那么大一块儿烂死了,这里整个院子像她这么大年纪的老公早就死了,40几岁就死了,这个院子好多寡妇。

  唐熙志告诉记者,他见证了雄黄矿的兴衰,也见证了鹤山村从青山绿秀到现在荒山秃岭这种生存环境的巨大改变,砷污染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是他始料未及的,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

  村民唐熙志:我最大担心就是后人,年轻人孩子们还要生活,我们都六十多岁,快七十岁的人,三五年死了就算了,无所谓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最关心还是子孙后代的问题。

  村民唐熙志:对,子孙后代的问题。

  对于矿区污染导致周围居民砷中毒以及患癌的问题,当地乡政府给村民一次性补偿1千元 ,这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村民来说显得杯水车薪,他们至今还在承受砷中毒,癌症等病痛的困扰 。他们将来该怎么办呢?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但是在湖南石门曾经的雄黄矿矿区,因为砷污染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使得这里的农民很难靠种植庄稼为生,也无法承受砷中毒后的各种生活压力,那么,现在还能有什么办法,让他们承受的伤害尽可能减小 ,让这片土地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在将来,让他们的春耕不再面对这样的无奈?

  记者在雄黄矿区看到,在原先堆放矿渣的地方正在施工,地面已经被挖出了一个大坑。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个池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村民龚兆元:把这个(废矿渣)和水泥掺起来放到那个(填埋坑)里面,不让它扩散。

  重金属污染治理难度大 村民盼更多关心和帮助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石门雄黄矿区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区实施综合整治。2012年10月,《石门雄黄矿区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开始实施,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施工的项目是一二期工程,是对原炼砒遗留下来的近20万吨砒渣及周边污染土壤进行安全处理,目的是从源头上控制砒渣的浸出液进入周边水体和土壤,最大限度地减少砷污染环境风险。第三期工程,是对黄水溪进行综合整治。第四期是对污染核心区近8000亩污染土壤进行修复。项目包括历史遗留砒渣及周边污染土壤治理,核心区近8000亩污染农田修复、生活饮用水安全、生态安全等工程。

  针对于村民较为关心的治理周期需要多长时间?具体的治理措施有哪些?记者电话采访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他深入进行了石门地区砷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工作。

  《经济半小时》记者:我再问您,如果是深超标,如果治理起来的话,包括土壤是不是很好治理,还是比如说治理起来大概需要周期有多长?

  陈同斌:有办法治理,三到十年吧,就这个样子。最快三年,最慢的可能十年以上,这块范围很大。

  在村民唐熙志看来治理工程虽然已经启动,但是污染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治理结果怎么样,效果好不好他心里也没有底,唐大爷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村民唐熙志:我就考虑年轻人能不能给他们搬迁了,把这个地方办成林场减少污染,防止水土流失.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对唐熙志提出的建议做出了回应。

  《经济半小时》记者: 他们有没有想搬迁整体要搬迁走,让这土地种树种其他的,种非农作物的,你觉得这种可行吗这种方式?

  陈同斌:种树是可以的,但是污染物还在里头,他一下雨又冲走了,有可能还是有问题的,对当地的村民可能受到的危害已经很大了,但是具体的还没有根本解决。

  经济半小时记者:实际上我特别关心,对于这些靠地为生的老百姓,他们如果地受污染了,受到了伤害,实际上他们生存上也会带来问题?

  陈同斌:对。这所以就是农田里污染很重要的问题,不仅仅是污染问题,他会带来事后稳定的问题,老百姓没有办法维持就很麻烦了。

  治理重金属污染的遗留危害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各地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其中被称为四大公害的环境病症,就有三起和重金属污染有关。

  日本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换土是日本从70年代延续到现在的一种方式,但是换土高昂的费用,至今令日本政府头疼。日本环境省官员做过测算,现在修复1公顷土地的费用,大约是2000万到50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相当于几百万元)。过去40年的土壤修复费用,共约42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将近30亿。而这还不是终点。

  为了降低治理成本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试图发明最经济的方式来修复土壤在欧洲,科学家实验电极吸附,日本科学家们也在重新审视,希望找到一种更经济的方法。秋田大学用长香谷来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经过三年实验土壤里的镉下降了15%,但是治理成本仍然偏高。 从全球治理重金属污染的经验来看,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任何国家都会被证明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当即将结束采访的时候唐熙志老人向记者说,国家出资对于砷污染治理、改善环境,他们非常高兴。但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够在治理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对他们这些砷中毒的村民在医疗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唐熙志:一个能不能对这些检查出砷中毒的人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第二国家能不能给我们这些砷中毒的人一些低保,每个月百八十元以减少一些农民的痛苦。

  【半小时观察】

  长期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法律监管不到位,使得我国不少地区的耕地已经受到了污染。这严重威胁着公众的食品安全,触目惊心的事实,不仅在让所有人警醒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必需刹车,也在提醒我们,对已经受污染的耕地,应该尽快对土壤进行改造、修复和改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记者会上表示, 农业部将将启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的试点 ,包括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并联合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加强农业生产用水和土壤环境治理。我们期待, 早日看到这些受伤害的村民,别再这样无助,期待未来的春天里,他们能和所有的农民一样,播种的是希望。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