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格苗报道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上午10点,中国气象局大院里很多活动入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各种年龄段的人,或是认真的阅读气象资料,或是仔细倾听志愿者的讲解,或是和同伴们讨论着刚刚了解到的新奇知识。
在国家气象中心门口,一位老大爷刚刚从排着的长队中出来。他手里拎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气象资料。这位老大爷姓王,是钢铁研究院的退休老职工,他今天早早就来,已经转完了一圈。“我们住的离这儿近,我好多年前就知道每年3月23日中国气象局要举办活动,所以我每年都来。”
当记者问王大爷今天哪个活动更有意思时,他笑着说:“每个活动都有意思,每年都能发现不少新的内容。”王大爷的儿女们每天工作都很忙,今天还在加班。王大爷说,他想多看看,多带一些资料回家去,等儿子和女儿来看他,他就把这些资料送给他们,把学到的气象知识讲给他们听。“气象知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儿子和女儿没时间,我得把气象知识带回去。”
在气象科技大楼多功能厅,中国气象科学院的专家们正在举行讲座,厅里已经没有空余的位置,很多小朋友都站在旁边听。
赵子航是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今年是他第一次参加世界气象日活动。赵子航说:“以前不知道有世界气象日,今年学校给大家发了中国气象局的活动公告,我跟妈妈说了,妈妈今天就带我过来看看。”
在今天报告的四个选题里,赵子航最感兴趣的是“从PM2.5到雾、霾”。他说,现在北京的雾、霾实在太严重了,有雾霾的时候每天上学都要戴口罩,爸妈还会限制他出去踢足球。因此,PM2.5到底是什么?雾和霾有什么区别,怎么预报?小朋友们能做些什么?这些都是赵子航关心的问题。
等听完报告,他想和妈妈一起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他还要讲给同班同学,号召他们一起从小事做起,保护蓝天。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