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在先农坛行耕耤礼(局部) 郎世宁绘
习近平主席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在专题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后特别强调,京津冀要“协同发展”,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这里所说的“一亩三分地”代指什么?“一亩三分地”这一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皇帝“亲耕”的耤田为“一亩三分”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的耤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耤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皇帝“亲耕”的耤田为什么不大不小,非要定为“一亩三分”?据传有两种说法。一是取其象征之义。在中国古代,一三五七九被视为阳数,一和三为阳数中最小的两个数。因为皇帝是天子身份,既要亲耕又不能太劳累,所以定个最小土地面积作为耤田,权作意思意思地“示范性耕耘”,故为一亩三分。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与当时中国的行政区划有关,计有十三个行政区划,时称“十三都司”,所以取了“一”和“三”作为耤田面积。
北京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公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照古制,皇帝亲耕时要右手扶犁,左手执鞭。
其实,天子亲耕的耤田最早并不是“一亩三分地”。在周代,耤田多达千亩,约合现在的三百亩。据《礼记·祭义》记载:“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 |